大人对四五岁小孩说话的语气,有时候能被我听出一种小心翼翼,居高临下,“因为你是小孩我才这样迁就你,我可没这么喜欢,你别给脸不要脸”的意思来,特别
是在公开场合,因为大人怕自己显得软弱而被其他人看轻。小孩跟你捣乱,在我观察要么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要么是因为你没有注意到他,他在表达不满。他的意
思是,快来看着我,快来围着我旋转啊。
S.J.古尔德在《自然史沉思录》里说:“人类的婴儿在出生时其实还属于胚胎阶段,如果一个妇女像
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在胚胎成熟后再生产,她的孕期应该是一年半。人类不同于其他哺乳动物,将大脑的发育过程延长到了分娩之后,以保证我们的大头能从盆道
中挤出来,然后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发育我们最具优势的器官。”
刚刚出生的人类婴儿只是半成品,并不像牛马一样,一出生就能走能跳能自己找
食物。他们的成活完全取决于是否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喜爱和照顾,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婴儿如果不能得到成人时时刻刻的关注,会极大的增加被
其他动物伤害的几率,导致死亡。婴儿需要最大限度的得到成人的关注,这种需要和得不到父母照顾的恐惧,就像是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就像是成年男女的异性相吸
一样,是深入遗传基因的人类天性。所以当你要去做饭,而你幼小的孩子吵闹不休的时候,你不应把这当成一种对你的无理取闹,而是要平静的当成一个需要解决的
问题。
在经历了幼儿一次次的无理取闹和给脸不要脸之后,束手无策的我们经常会丧失耐心,以至于需要用“我可没这么喜欢你,只是总不能让你
饿死吧”,“我不和小孩一般见识”,“我和小孩生什么气啊”这样的说法来保护自己,气急了也会摆出“你真讨厌”,“你再捣乱我就不要你了”这种攻击性的姿
态。出了这种问题,作为成年人,你总是要找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是不是你给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要的,你管的太少他会觉得你不关心他,你管的太多他会觉得
事事都要听你的,自己的意愿完全被忽视了,你根本不关他的想法。你家孩子要吃萝卜还是白菜别总是你就拿主意了,你家孩子想吃什么,想做什么,想怎么玩,你
要尽量尊重他的想法。
既然孩子是为了寻求关心和保护才和你捣乱的,那只要他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就没必要再折腾了。你要想办法去建立孩子心中的安全感,让他相信自己是被保护的,是被关心的,而不是通过斥责来加深他的危机感。
没有什么万全之策,谁都不可能做的十全十美,我们总要上班,总不能时刻和孩子不分离,当孩子大了,孩子总和你在一起也未必对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有好处。不必对自己求全责备,也不要以为只要是以爱和保护的目的,你就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干涉。
如果你能准确的把握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善意而平等的态度去解决你和你孩子之间的问题,相信你的孩子也会活的高兴,以后也能有一个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去自己生活。归根结底,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先提高自己的能力。
附:
无题 2011-05-22
见外甥所想
心理问题的家庭传承
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
GoAgent的安装和使用
前几天按照在网上搜到的教程配置了
GoAgent 1.8.2 版,今天发现
1.8.3已经发布了,我就又更新了一下。本来想写个简易版的安装教程作为备忘,结果发现
GoAgent
官网(在github上的项目主页)上就有一个合乎我要求的,而且是权威的简易安装教程。对已经有
Google
App Engine 的 ID
,已经配置过 GoAgent
的我来说已经够用了。对没有接触过
GoAgent
的非网络技术人员来说虽然不够用,但我在
Google ,百度,bing
上都搜到了很多详细的配了很多图的教程,很多还是今年(2012年)写的,你按着教程,对着图片一步步做完全可以自己搭建一个
GoAgent
代理程序。本文最后部分给了一堆我找到的教程,图文并茂,还以图为主,只要你看了,就一定等搭建好你自己的
GoAgent 。
成功运行GoAgent
后,在浏览器的代理设置中填写代理地址127.0.0.1
端口8087
即可,当然不建议你直接去改浏览器的代理设置,Chrome请安装SwitchySharp扩展,Firefox请安装AutoProxy
扩展,如何设置这两个扩展教程里都有,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GoAgent
使用教程都把IE
给无视了,有一篇文章说是因为GoAgent
配合IE
经常打不开页面,我估计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
Geek根本就不用IE。
为什么要用GoAgent
?
因为目前 GoAgent
是最稳定的代理软件程序,它不单可以在
Windows系统上使用,还可以在
Mac,Linux,Andorid,iTouch,iPhone,iPad上使用,也就是说你搭建一个你的PC,手机,平板都能用。由于是你自己搭建的,只有你一个人用,速度也有保障。
Windows系统搭建步骤:
1
用你的Google
帐号(也就是Gmail帐号)登录
,创建appid。
3
解压 GoAgent
程序包,用记事本打开GoAgent
程序文件夹local\proxy.ini
,其中的[gae]下的appid=你的appid(多appid请用|隔开)
,appid前有一个空格注意不要删。
4
双击GoAgent
程序文件夹server\uploader.bat
后会跳出一个窗口,你需要在跳出的窗口内的指示下输入你的appid,Google
帐号名及密码,分别输入完成并回车后,程序会自动上传程序文件到你的Google
App Engine 空间。
5
双击GoAgent 程序文件夹
\local\goagent.exe
后程序开始运行。你就可以配合浏览器扩展使用
GoAgent 浏览任意网站了。
其他说明:
1
Android 手机需取得Root权限后安装客户端软件
GAE
Proxy (有疑问请先看项目官网的AFQ,问题反馈:@gaeproxy
。),目前已经有中文界面了。具体设置看《Android手机使用GoAgent翻墙教程》。
2
个人感觉Google
的两步认证没什么必要,我没用过,万一忘了密码就麻烦了。
5
一个Gmail账户最多可以创建十个Google
App Engine应用。每个应用每天有1GB免费流量,
所以猫理会建议一次申请10个,万一你一天就用了1GB的流量,你还可以搭建第二个GoAgent
。2011年7月13号写的这篇文章还说由于可能收不到手机验证码短信,可能你现在不申请10应用,下次就没法申请了。
6
GoAgent 官网上让你导入的那个
SwitchySharp扩展设置,设置里的两个情景模式不知道怎么回事,代理地址都不是127.0.0.1:8087,也都不能用,我自己建了一个名为GoAgent
的模式,代理地址设为127.0.0.1:8087,使用正常。
7
默认状况下GoAgent和WallProxy-Plus都是简单加密,几乎是明码传输。
8
Firefox怎么不能登陆twitter/facebook等网站,
Firefox如何导入证书?
打开FireFox->选项->高级->加密->查看证书->证书机构->导入证书,
选择local\ca.crt,
勾选所有项,导入。
9
网上的教程有的步骤也不同,我在安装1.8.2版的时候改了3个文件,安装1.8.3版的时候由于给忘了,照着另一个教程只改了local\proxy.ini
一个文件,也成功使用了。一切以GoAgent
官网信息为准。
10
导入GoAgent
官网上那个SwitchySharp扩展规则后,切换规则选项卡里“在线规则列表-规则列表url”写的是
https://autoproxy-gfwlist.googlecode.com/svn/trunk/gfwlist.txt
。我觉得有了这个地址,照着教程自己配置SwitchySharp也是一样的。
11 听说goagent保密性比较弱,如何加强?下载最新版的客户端,编辑proxy.ini的google_cn google_hk域,mode=https即可.速度也相应变慢,呵呵。(此条引用自GoAgent 官网,2012-05-13更新。 )
12 GoAgent如何更新?GAE端不用更新吗?项目主页“更新历史”部分有类似“[0605 否] 1.8.9版本”字样,若写“否”就是你从上一个紧邻的版本,升级到此版本时,不用更新服务器端,只更新你PC本地的客户端文件即可,若写“是”,则需运行 server\uploader.bat ,上传文件到服务器端。
11 听说goagent保密性比较弱,如何加强?下载最新版的客户端,编辑proxy.ini的google_cn google_hk域,mode=https即可.速度也相应变慢,呵呵。(此条引用自GoAgent 官网,2012-05-13更新。 )
12 GoAgent如何更新?GAE端不用更新吗?项目主页“更新历史”部分有类似“[0605 否] 1.8.9版本”字样,若写“否”就是你从上一个紧邻的版本,升级到此版本时,不用更新服务器端,只更新你PC本地的客户端文件即可,若写“是”,则需运行 server\uploader.bat ,上传文件到服务器端。
相关链接:
我先热后冷的问题
有人会对我有这样一种印象,就是我先开始对他很好,在他很喜欢我之后,我就对他不理不睬了。
我是这样解释这种情况的:我能迅速的判断出对方对我没有恶意,或者说这个人不会欺软怕硬,我不用担心我的善意被理解成软弱,所以我就能放心的去融洽我们的关系。
对 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攻击行为都是出于恐惧,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这种认识显然大大降低了我对别人的攻击性。在别人看来,我就可能是过于软弱,轻信,老 好人,或者简单的说:你对我太好了。其实我对谁都差不多,当别人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经过短时间的判断,假设愿意表现出50%的善意,而我经过短时间的 判断,会愿意表现出75%的善意,事实上我出错的概率并不大。当别人还在相互评估要给对方多大的信任的时候,我已经直接信任别人了。有些职位很高的人,之 所以能在和我接触很少的情况下信任我,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率很高的判断。
如果我能比别人更准确的理解别人的心理和行为,而我又没打算去占人家便宜,去欺负别人,那和别人的关系自然会更好。
至 于后来我又不理别人了,都是发生在对方完全信任我之后,并非是对方信任我了,我就懒得理人了,而是对方一旦完全信任我了,就会用他的方式来和我建立紧密的 联系。而对方使用的方式往往是让我感到别扭的,而且对方要求的紧密程度也往往在我看来是过于紧密的。这种冲突一出现,我也没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和他 保持距离,在别人看来就是我突然不理他了。
不管我和别人关系有多好,我都可以平静的离开,并非我对别人没有感情,而是我认为不管别人多 喜 欢我,我也不应指望对方太多,比如说我不能要求对方总是和我在一起,总是站在我这一方,也不能在出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希望他第一个想起的是我,而不是他自 己。我是这样看待别人的,我也希望别人这样看待我。我知道指望不上别人,所以也不恐惧于失去这种指望。
很多人都喜欢我,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不占人便宜,不欺负别人,愿意帮助人,但我相信在这些方面比我更有意愿的,更乐于助人的人大有人在,我之所以比他们都引人注意,不是我比他们道德高尚,而是我比他们更能理解别人,更有能力,也更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如 果别人在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帮助我,我是不会怀疑他的动机的,但我不会自然的认为,他喜欢我,他就应该帮我做其他事情,如果不帮忙就是欺骗我。当我需要 帮助的时候,有时别人看到了,会主动帮助我,别人不知道,我就会提出要求,如果对方没有帮忙,我也不会感到愤怒,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人家的义务。帮忙是人 情,不帮是本分。
我认为,更有能力的人,他们更好相处。当一个普通员工突然整天和经理打交道的时候,他会认为,这些经理为人都很好啊。
(本文2012-02-15首发于我的百度和斗牛士blog,估计以后我还会用到这篇文章,所以我打算贴的那里都是,省的我找不到对这个问题的回应,还得再写一篇。)
我是这样解释这种情况的:我能迅速的判断出对方对我没有恶意,或者说这个人不会欺软怕硬,我不用担心我的善意被理解成软弱,所以我就能放心的去融洽我们的关系。
对 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攻击行为都是出于恐惧,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这种认识显然大大降低了我对别人的攻击性。在别人看来,我就可能是过于软弱,轻信,老 好人,或者简单的说:你对我太好了。其实我对谁都差不多,当别人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经过短时间的判断,假设愿意表现出50%的善意,而我经过短时间的 判断,会愿意表现出75%的善意,事实上我出错的概率并不大。当别人还在相互评估要给对方多大的信任的时候,我已经直接信任别人了。有些职位很高的人,之 所以能在和我接触很少的情况下信任我,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率很高的判断。
如果我能比别人更准确的理解别人的心理和行为,而我又没打算去占人家便宜,去欺负别人,那和别人的关系自然会更好。
至 于后来我又不理别人了,都是发生在对方完全信任我之后,并非是对方信任我了,我就懒得理人了,而是对方一旦完全信任我了,就会用他的方式来和我建立紧密的 联系。而对方使用的方式往往是让我感到别扭的,而且对方要求的紧密程度也往往在我看来是过于紧密的。这种冲突一出现,我也没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和他 保持距离,在别人看来就是我突然不理他了。
不管我和别人关系有多好,我都可以平静的离开,并非我对别人没有感情,而是我认为不管别人多 喜 欢我,我也不应指望对方太多,比如说我不能要求对方总是和我在一起,总是站在我这一方,也不能在出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希望他第一个想起的是我,而不是他自 己。我是这样看待别人的,我也希望别人这样看待我。我知道指望不上别人,所以也不恐惧于失去这种指望。
很多人都喜欢我,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不占人便宜,不欺负别人,愿意帮助人,但我相信在这些方面比我更有意愿的,更乐于助人的人大有人在,我之所以比他们都引人注意,不是我比他们道德高尚,而是我比他们更能理解别人,更有能力,也更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如 果别人在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帮助我,我是不会怀疑他的动机的,但我不会自然的认为,他喜欢我,他就应该帮我做其他事情,如果不帮忙就是欺骗我。当我需要 帮助的时候,有时别人看到了,会主动帮助我,别人不知道,我就会提出要求,如果对方没有帮忙,我也不会感到愤怒,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人家的义务。帮忙是人 情,不帮是本分。
我认为,更有能力的人,他们更好相处。当一个普通员工突然整天和经理打交道的时候,他会认为,这些经理为人都很好啊。
(本文2012-02-15首发于我的百度和斗牛士blog,估计以后我还会用到这篇文章,所以我打算贴的那里都是,省的我找不到对这个问题的回应,还得再写一篇。)
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
郁闷的来源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
自信满满的以为这样做就能把事情做好,可到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实施了之后,结果却不是自己所预期的,善意得不到回馈,努力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承认,又找不到自己哪里做错了,就会开始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每一次对成功的盼望,十有八九,甚至十成十都是以被现实打击而告终,所以开始对成功充满恐惧,潜意识里希望以主动放弃成功的机会(不去努力)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要说运气不好,又有多少人是比我还不好的?
失败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原因也是各种各样,有社会的问题,有别人的问题,或多或少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改变社会最难,改变别人也很难,改变自己虽然也难,但总比前两者要容易些。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多观察,发现你以前没有注意到东西,比如说别人和自己细微的感情变化;多想,多假设几个可能别人或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多求证,多询问请教;多读书,当然是好书,相似的事情,你可以借鉴书籍中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一本书如果你完全看不懂他在写什么,就别读了,不管是书写的太烂还是你能力不足理解不了,反正这书对你是没用。
自信满满的以为这样做就能把事情做好,可到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实施了之后,结果却不是自己所预期的,善意得不到回馈,努力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承认,又找不到自己哪里做错了,就会开始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每一次对成功的盼望,十有八九,甚至十成十都是以被现实打击而告终,所以开始对成功充满恐惧,潜意识里希望以主动放弃成功的机会(不去努力)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要说运气不好,又有多少人是比我还不好的?
失败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原因也是各种各样,有社会的问题,有别人的问题,或多或少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改变社会最难,改变别人也很难,改变自己虽然也难,但总比前两者要容易些。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多观察,发现你以前没有注意到东西,比如说别人和自己细微的感情变化;多想,多假设几个可能别人或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多求证,多询问请教;多读书,当然是好书,相似的事情,你可以借鉴书籍中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一本书如果你完全看不懂他在写什么,就别读了,不管是书写的太烂还是你能力不足理解不了,反正这书对你是没用。
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心理问题的家庭传承
(题目起得好像挺专业的样子,其实我是不知道起什么名字好了。)
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做饭应该有这几种原因:1你(做饭)能力不行,2我行,我是有价值的,3我对你好,我关心你,4所以你要听我的。显然这样的父母没有把自己和孩子,或者是其他人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因为反复的暗示和挫折(“我想做饭他也不让”),孩子就会出现对自己信心不足的问题,比如我就经常把菜炒的明显过头,这样我才敢肯定菜确实炒熟了。
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被动等待或直接放弃,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引起的。
所谓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同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很多心理问题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的。人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己观点和心理状态的外在体现,通过自己的行为再传导给别人,而你的孩子由于年龄关系,需要依赖你,再加上频繁的接触,会受你很大的影响。“推动摇篮的手是统治世界的手”说的就是父母,这句话说的主要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想想世界上公认的几个暴君在童年时代都遭到了家庭成员的暴力对待从而崇拜强权,这显然不是一个巧合。
我已经不止一次的看到,父母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通过攻击别人,或贬低别人而获得安全感,子辈被不断的打击,然后也出现对自己缺乏信心,再学着父辈的行为,继续通过攻击别人来获得安全感的例子了。要想教育好孩子,还是要先从自己的问题着手。
过度的自负就是自卑的一种体现,但自卑并非总是以凌驾于人来体现的,有时是以公开承认自己劣于别人来体现。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取决于其他因素,是什么因素我就不清楚了。
我是有过度吸取信息的问题,我想这就是由于我内心里总是不能确定我是有价值的,我需要靠比别人知道更多的信息来确定我的价值,我需要比别人在某一个方面明显的优秀才能压制我内心的恐惧(因为全面的超越别人完全不可能)。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讲“自卑是进步的动力”,可我相信总体而言自卑并不是什么好的东西,引导不好更可能导致毁灭。
父母不让自己的孩子做饭应该有这几种原因:1你(做饭)能力不行,2我行,我是有价值的,3我对你好,我关心你,4所以你要听我的。显然这样的父母没有把自己和孩子,或者是其他人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因为反复的暗示和挫折(“我想做饭他也不让”),孩子就会出现对自己信心不足的问题,比如我就经常把菜炒的明显过头,这样我才敢肯定菜确实炒熟了。
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被动等待或直接放弃,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引起的。
所谓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同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很多心理问题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被传承下来的。人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己观点和心理状态的外在体现,通过自己的行为再传导给别人,而你的孩子由于年龄关系,需要依赖你,再加上频繁的接触,会受你很大的影响。“推动摇篮的手是统治世界的手”说的就是父母,这句话说的主要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想想世界上公认的几个暴君在童年时代都遭到了家庭成员的暴力对待从而崇拜强权,这显然不是一个巧合。
我已经不止一次的看到,父母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通过攻击别人,或贬低别人而获得安全感,子辈被不断的打击,然后也出现对自己缺乏信心,再学着父辈的行为,继续通过攻击别人来获得安全感的例子了。要想教育好孩子,还是要先从自己的问题着手。
过度的自负就是自卑的一种体现,但自卑并非总是以凌驾于人来体现的,有时是以公开承认自己劣于别人来体现。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取决于其他因素,是什么因素我就不清楚了。
我是有过度吸取信息的问题,我想这就是由于我内心里总是不能确定我是有价值的,我需要靠比别人知道更多的信息来确定我的价值,我需要比别人在某一个方面明显的优秀才能压制我内心的恐惧(因为全面的超越别人完全不可能)。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讲“自卑是进步的动力”,可我相信总体而言自卑并不是什么好的东西,引导不好更可能导致毁灭。
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智力水平的冲突
如果两个人他们智力水平和心理素质不在一个水平,那就很容易产生误会,误会积累就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相互之间最好能保持些距离。每个人都会对比他综合能力差的人感到厌烦,因为对方常常会干出很多你一眼就能看出的愚蠢事情来。对方做的那些让你费解的事情,一般都是因为你没搞懂对方是怎么蠢的(当然,也可能是你没有聪明到能领会他的聪明),但自己还没蠢到(聪明到)能做出来那些事情,而所有这些蠢事情经常导致自己生气和遭受损失。
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己度人,因为这样是在错误率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交往成本比较少的一种解决方案,谁都不可能在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想法之后再去和他交往对吧。与人为善的人总是默认别人也会与人为善,那些时刻想着占人便宜的人,也总是默认别人的想法和他一样。每个人在不了解对方一些次要方面的时候,会默认对方的能力,对事物的看法是和自己一样或近似的,所以才会以己度人。在两个人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近似的时候,这样默认确实不会有什么大问题,问题出在两人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况下。
就像是100%的假话骗不了人,在真话里加上假话才好骗人一样。如果对方的话和行为你100%的理解不了,那你马上就能发现,实际上只要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就不可能出现你100%理解不了的现象,你能正确理解对方行为的80%,这使你相信,另外15%你也正确理解了,只有5%的行为你没搞懂,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就是对方这15%至20%的行为破坏了你对他的信任,信任一旦被破坏那误解就会急剧扩大。
往往是能力水平悬殊的双方都是本着互敬互让开始,以相互容忍进行,以相互厌恶和轻视而结束。让双方都深感无力的是:“我道理都讲的很清楚了,事实都在那里明摆着,他就是不听”,双方在沟通上是驴唇不对马嘴而双方都不自知,因为大家都默认在一些所指上对方的理解和自己一样。比如说,我说一个人令人欣赏,我主要是指这个人聪明善良,另一个人对令人欣赏的含义可能就和我不同,他的理解可能是这个人善良威严,结果他一接触,发现这个人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啊?人不错,就是太软,这样你谁也镇不住啊。然后他就会认为,我要不就是在夸大其词,要不就是傻。我说的话是一个含义,对方理解的是另一个含义,然后对方会在错误理解你意思的基础上再对你做了一个你没正确理解的回应。很明显我对智力水平更看重,因为我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智力水平在解决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
不同综合能力水平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几个观点的区别,是整个价值体系,智力体系的区别,两个人谈一个东西的价值,一个以人民币计价,另一个以港币计价,看起来相差不大,甚至你不留心都发现不了,可实际上南辕北辙。因为一个人的所有观点和价值观都会追求一致性,他个人的所有观点之间肯定是相互支持,相互能证明的,你对一个人要么喜欢,要么讨厌,你不可能在同一个衡量标准的前提下,既喜欢他又讨厌他;你不可能同样在十进制的前提下,既认为1+1=2,也认为1+1=10。所以在一个具体事情事实清楚的情况下,不同能力水平人的不同反应,实际上反应的不是一个观点的不同,而是牵扯到双方多个观点的不同。
比如说蛮横和攻击性,我总是把蛮横/攻击性同愚蠢联系起来,要不然就是把它和懦弱/恐惧联系起来。因为我看到的所有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因为愚蠢就是因为恐惧。如果一个人善良但很蛮横,我会认为他这个人:“人还不错,就是傻点”。
而有的人会把攻击性和权势/令人尊重联系起来,因为他们看不出谁聪明谁傻,他们认为大家都一样,甚至于上级的一些行为太愚蠢,之所以一些人会听从另一些人的只是因为后者的官比较大。他们看不出权力,特别是非正式授予的权力(例如离任后的精神领袖,影响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什么联系;所以,他们对权力的理解直接体现为,他们能体会得到的,上级对下级的强制力,而强制力的极端就是蛮横和攻击性,所以他们认为职位越高,越了不起的人,就应该越蛮横,越不讲道理。如果你没有攻击性,那只能是因为你软弱或实力不够,而官不够大,软弱就会被人欺负。所以他们把蛮横/攻击性等同于成功和荣耀。一些极端的人就会把展示蛮横当成领导能力的一种展示,而在我看来,毫无必要的蛮横等同于愚蠢。在我看来,我们愿意听从那些令人信任的(这一点很重要),有才能人的话,是因为听从他们的话能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对服从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因为我这是为了解决我自己的问题嘛。
比如说尊重和爱,那些把蛮横的人等同于令人尊重的人,他们表现对你尊重的方法当然就是对你的服从和畏惧,而那些把蛮横等同于愚蠢的人,他们表现对你的尊重最多也就是象征性的,多少带一些游戏性质的畏惧,一旦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他们表现尊重的方式就会转变为平等和信任。而我倾向于后者,当我平静的指出我不能理解,或者说我认为对方错误的时候,我是在用行为对你的智力水平和人品投肯定票,我相信你能理解我的行为,我相信你有能力和我做智力上的交流。可惜的是,我的交流对象多数是属于出于对权力的惧怕和崇拜而信仰等级制度的人,当他们看到一方面我从不拿自己当回事,另一方面我又屡次反驳他,就会把我的行为看成是针对他的一种挑衅行为,因为他是在用他的价值体系来衡量我基于另一套价值体系而产生的行为,而不自知,所以就产生误解了。要么我压制他,要么他压制我,这在对方的以等级为中心的价值体系里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他他的价值体系里没有平等的人际关系状态,所以没法理解我怎么会这样做?他会想,难道你是想欺骗我然后看我的笑话吗?
这些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是由于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同所导致的,有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人善被人欺,好心没好报(好心没好报是常有的事情,但如果这种事情出的太多,你就应该考虑你是在给别人帮忙还是在给别人添乱了),努力工作而不被承认,所以他们认为,只有蛮横的,不讲道理的,有权力的人才能活的有尊严;有的人看到的是多数人都愿意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他帮助别人多数也能得到别人正面的反馈,所以就会认为与人为善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
我妈一向觉得我很傻,因为我妈用她自己的能力衡量我的行为十多年也没发现我怎就聪明了?有一次我妹在离我家很远的一个餐馆请吃饭,结果在我落座几分钟之内我就被别人认出来了,然后几乎是整个餐厅的食客就开始观察我,由于人数太多,这个事情我妈终于能发现了,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我能瞬间成为这些陌生人的焦点,对别人来说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不值得重视的人对她来说才是合理的,因为这才是和她日常的观察所一致。由于她自己的观点和整个餐厅食客的观点有明显的巨大冲突,感到有很大的压力,结果就开始跟我叫喊。这就是人会对自己所有的观念,寻求逻辑上一致性的例子,她自己对我的看法和她看到的别人对的重视有明显的不一致,她既不能否认自己的观点,也没法否认自己所看到的别人的行为,所以产生了恐惧。
我爸在要求别人帮忙的时候是非常客气的,他明显是夸大了别人的自主权,认为这个事情对方是想办就办,不想办就不办,全取决于对方的意愿,让对方喜欢自己的办法就是表示顺从,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是从日常行为就能推断出对方思想观念的一个例子,也可以看成是自己会默认对方和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例子。其实在很多事情上,个人是没有那么大的自主权的,有规章条文,有上级和同级监督,一个事情能不能办,怎么办往往自己能做主的并不多,别人也不会由于你高看他一眼,就觉得飘飘欲仙了。由此也可以推断,你要是在公司里给我爸些权力,他会比一般人更加任意的使用,因为他没那么重视规章和同级的评价,理解不了其实还有很多默认的和非正式的限制。
我在过去一个物业当保安的时候,我和另一个不是北京人的保安公司的保安关系不错,有一个小问题是他总是对我说他们的家乡话,只要他一说快了,我就听不懂,我和他说了几次让他和我说普通话,要不然说话的时候就说慢些,他也不听。偶然我发现,他在和他们保安大队的其他保安说话的时候总是说普通话,而且别人都已经对他这种执意说普通话的行为很厌烦了。显然,他坚持要说普通话的原因不是因为他那么的喜欢北京,这只是他喜欢我的一种变相表达。在这个原因大家都知道之前,我相信他的人品,认为他坚持对我说家乡话的事情只是我没法理解的一个小问题,而不是蔑视我的一种行为,可他们队里的保安们就意见比较大了,这就是由于理解能力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
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己度人,因为这样是在错误率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交往成本比较少的一种解决方案,谁都不可能在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想法之后再去和他交往对吧。与人为善的人总是默认别人也会与人为善,那些时刻想着占人便宜的人,也总是默认别人的想法和他一样。每个人在不了解对方一些次要方面的时候,会默认对方的能力,对事物的看法是和自己一样或近似的,所以才会以己度人。在两个人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近似的时候,这样默认确实不会有什么大问题,问题出在两人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况下。
就像是100%的假话骗不了人,在真话里加上假话才好骗人一样。如果对方的话和行为你100%的理解不了,那你马上就能发现,实际上只要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就不可能出现你100%理解不了的现象,你能正确理解对方行为的80%,这使你相信,另外15%你也正确理解了,只有5%的行为你没搞懂,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就是对方这15%至20%的行为破坏了你对他的信任,信任一旦被破坏那误解就会急剧扩大。
往往是能力水平悬殊的双方都是本着互敬互让开始,以相互容忍进行,以相互厌恶和轻视而结束。让双方都深感无力的是:“我道理都讲的很清楚了,事实都在那里明摆着,他就是不听”,双方在沟通上是驴唇不对马嘴而双方都不自知,因为大家都默认在一些所指上对方的理解和自己一样。比如说,我说一个人令人欣赏,我主要是指这个人聪明善良,另一个人对令人欣赏的含义可能就和我不同,他的理解可能是这个人善良威严,结果他一接触,发现这个人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啊?人不错,就是太软,这样你谁也镇不住啊。然后他就会认为,我要不就是在夸大其词,要不就是傻。我说的话是一个含义,对方理解的是另一个含义,然后对方会在错误理解你意思的基础上再对你做了一个你没正确理解的回应。很明显我对智力水平更看重,因为我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智力水平在解决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
不同综合能力水平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几个观点的区别,是整个价值体系,智力体系的区别,两个人谈一个东西的价值,一个以人民币计价,另一个以港币计价,看起来相差不大,甚至你不留心都发现不了,可实际上南辕北辙。因为一个人的所有观点和价值观都会追求一致性,他个人的所有观点之间肯定是相互支持,相互能证明的,你对一个人要么喜欢,要么讨厌,你不可能在同一个衡量标准的前提下,既喜欢他又讨厌他;你不可能同样在十进制的前提下,既认为1+1=2,也认为1+1=10。所以在一个具体事情事实清楚的情况下,不同能力水平人的不同反应,实际上反应的不是一个观点的不同,而是牵扯到双方多个观点的不同。
比如说蛮横和攻击性,我总是把蛮横/攻击性同愚蠢联系起来,要不然就是把它和懦弱/恐惧联系起来。因为我看到的所有的攻击性行为不是因为愚蠢就是因为恐惧。如果一个人善良但很蛮横,我会认为他这个人:“人还不错,就是傻点”。
而有的人会把攻击性和权势/令人尊重联系起来,因为他们看不出谁聪明谁傻,他们认为大家都一样,甚至于上级的一些行为太愚蠢,之所以一些人会听从另一些人的只是因为后者的官比较大。他们看不出权力,特别是非正式授予的权力(例如离任后的精神领袖,影响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什么联系;所以,他们对权力的理解直接体现为,他们能体会得到的,上级对下级的强制力,而强制力的极端就是蛮横和攻击性,所以他们认为职位越高,越了不起的人,就应该越蛮横,越不讲道理。如果你没有攻击性,那只能是因为你软弱或实力不够,而官不够大,软弱就会被人欺负。所以他们把蛮横/攻击性等同于成功和荣耀。一些极端的人就会把展示蛮横当成领导能力的一种展示,而在我看来,毫无必要的蛮横等同于愚蠢。在我看来,我们愿意听从那些令人信任的(这一点很重要),有才能人的话,是因为听从他们的话能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对服从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因为我这是为了解决我自己的问题嘛。
比如说尊重和爱,那些把蛮横的人等同于令人尊重的人,他们表现对你尊重的方法当然就是对你的服从和畏惧,而那些把蛮横等同于愚蠢的人,他们表现对你的尊重最多也就是象征性的,多少带一些游戏性质的畏惧,一旦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他们表现尊重的方式就会转变为平等和信任。而我倾向于后者,当我平静的指出我不能理解,或者说我认为对方错误的时候,我是在用行为对你的智力水平和人品投肯定票,我相信你能理解我的行为,我相信你有能力和我做智力上的交流。可惜的是,我的交流对象多数是属于出于对权力的惧怕和崇拜而信仰等级制度的人,当他们看到一方面我从不拿自己当回事,另一方面我又屡次反驳他,就会把我的行为看成是针对他的一种挑衅行为,因为他是在用他的价值体系来衡量我基于另一套价值体系而产生的行为,而不自知,所以就产生误解了。要么我压制他,要么他压制我,这在对方的以等级为中心的价值体系里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他他的价值体系里没有平等的人际关系状态,所以没法理解我怎么会这样做?他会想,难道你是想欺骗我然后看我的笑话吗?
这些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是由于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不同所导致的,有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人善被人欺,好心没好报(好心没好报是常有的事情,但如果这种事情出的太多,你就应该考虑你是在给别人帮忙还是在给别人添乱了),努力工作而不被承认,所以他们认为,只有蛮横的,不讲道理的,有权力的人才能活的有尊严;有的人看到的是多数人都愿意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他帮助别人多数也能得到别人正面的反馈,所以就会认为与人为善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
我妈一向觉得我很傻,因为我妈用她自己的能力衡量我的行为十多年也没发现我怎就聪明了?有一次我妹在离我家很远的一个餐馆请吃饭,结果在我落座几分钟之内我就被别人认出来了,然后几乎是整个餐厅的食客就开始观察我,由于人数太多,这个事情我妈终于能发现了,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我能瞬间成为这些陌生人的焦点,对别人来说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不值得重视的人对她来说才是合理的,因为这才是和她日常的观察所一致。由于她自己的观点和整个餐厅食客的观点有明显的巨大冲突,感到有很大的压力,结果就开始跟我叫喊。这就是人会对自己所有的观念,寻求逻辑上一致性的例子,她自己对我的看法和她看到的别人对的重视有明显的不一致,她既不能否认自己的观点,也没法否认自己所看到的别人的行为,所以产生了恐惧。
我爸在要求别人帮忙的时候是非常客气的,他明显是夸大了别人的自主权,认为这个事情对方是想办就办,不想办就不办,全取决于对方的意愿,让对方喜欢自己的办法就是表示顺从,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是从日常行为就能推断出对方思想观念的一个例子,也可以看成是自己会默认对方和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例子。其实在很多事情上,个人是没有那么大的自主权的,有规章条文,有上级和同级监督,一个事情能不能办,怎么办往往自己能做主的并不多,别人也不会由于你高看他一眼,就觉得飘飘欲仙了。由此也可以推断,你要是在公司里给我爸些权力,他会比一般人更加任意的使用,因为他没那么重视规章和同级的评价,理解不了其实还有很多默认的和非正式的限制。
我在过去一个物业当保安的时候,我和另一个不是北京人的保安公司的保安关系不错,有一个小问题是他总是对我说他们的家乡话,只要他一说快了,我就听不懂,我和他说了几次让他和我说普通话,要不然说话的时候就说慢些,他也不听。偶然我发现,他在和他们保安大队的其他保安说话的时候总是说普通话,而且别人都已经对他这种执意说普通话的行为很厌烦了。显然,他坚持要说普通话的原因不是因为他那么的喜欢北京,这只是他喜欢我的一种变相表达。在这个原因大家都知道之前,我相信他的人品,认为他坚持对我说家乡话的事情只是我没法理解的一个小问题,而不是蔑视我的一种行为,可他们队里的保安们就意见比较大了,这就是由于理解能力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
我对人能力的理解
很久以前我看了《权力的转移》的开头部分,书里说,权力的最终来源有三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石:暴力,财富,知识(智力)。暴力只能用于惩罚,而且面临着被惩罚者可能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报复的危险;财富既能用于奖励,又能用于惩罚;知识/智力则是这三者之中最灵活的,它意味着高效率,能用最少的暴力/财富达到目标,它可以通过劝说,改变利益格局来化敌为友,可以更高效率的增值扩充暴力和财富。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往往是能明智的将这三种权力来源综合使用的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相对于过去而言已不那么紧缺,暴力被国家垄断和规范,个人的智力则比过去更加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员工收入占公司运营成本百分比的增加,商业企业为获取员工的智力必须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因为员工的智力投入对盈利的影响比过去更大了。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人能力的理解。下面我就说了啊。
人的综合能力(或者说是综合素质)大概应该包含智力水平和心理素质两方面,他们相互促进,相互牵制。
一个人和你说了一句话,你会用你的智力来做一个判断,他这个行为是不是有道理的?对方是在挑衅还是友善的?他的这个行为体现了对方什么样的能力?他是否是可以信任的?你的判断会直接决定你当时的心情会在多大程度上放松/紧张。
比如说有的人见了我就恐惧的不得了,这种恐惧会明显的降低他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他把精力都放在是攻击我还是顺从我对他更有利的思考上了。恐惧的人会在我的所有行为中去寻找我侮辱他的迹象,极端恐惧的人最后总会找到合乎自己预期的事实,完成自我实现预言(邻人疑斧),因为人家可以胡解释我的行为嘛。这就是心理素质影响智力水平或者说智力判断的例子。
反之,一个人在帮助你,而你没有听懂他的话,或没有能根据几个事情相互之间的联系判断出对方在帮助你,你在理智上认为对方在损害你,那你对这个人的信任程度肯定会降低,对他的攻击/恐惧程度会升高。这是智力能力影响心理状态的一个例子。
判断一个事情的危险程度,很明显会受你本人心理素质的影响,胆小的人会有意无意的夸大危险的数量和程度,过于自信的人又会有意无意的忽略危险的数量和程度,对事物危险程度的定性和定量既受你智力水平的影响,又受你心理素质的影响。而你所认为的事实是什么样的,直接导致你做出不同于他人的判断。
智力不成熟的人有一种倾向,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看到事物的复杂多变,所以会倾向于把事情看的比实际情况简单;当然也存在另一种相对不多见的情况,因为错误的判断,把原本简单的事情看的过于严重和复杂多变。所以智力水平低的人往往会指责智力水平高的人过于胆小谨慎,对他们过于大胆的指责倒是不多。你很少看到下级私下里指责上级太大胆,往往是私下里指责上级胆太小就是这个原因。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爱立信的鲨鱼翅R310sc,是我在做平安寿险代理人的同事推荐的,他还和我一起去找他的一个朋友买,可怜的我当时已经有一些让我吃亏的名气了,我可能是先交的钱,对方拿了手机给我,整个过程我一直是有点紧张的观察这个卖手机的人,结果我觉得这个人怎么像个傻屄啊?然后我就紧张了,我一紧张就会笑,然后我就笑了。他马上就明白自己被侮辱了,然后就紧张的琢磨了一下说,这批货质量不好,我给你换个好的,我就让他换了。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或更短的时间后,这个手机的后盖就总是拧不紧,这个手机后盖是靠螺丝固定的。再这之后很久我才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一笑,他就明白了,确实如他所怀疑的,我这样的人是看不起别人的,肯定是他被欺负了,然后就琢磨着怎么报复一下,结果他就给我换了一个质量不好的手机,由于这个爱立信R310sc在内地销量不好,后几批手机也没好好做,质量不好。我买价也没有便宜些,他也没给我两个手机,也没多给我配件和赠品,就凭借着我的一个笑容和我从他那里买了一个手机的事实,他就能推断出他被我侮辱了?估计他自己也没琢磨出自己是怎么被我侮辱的,反正他都报复我了,他终于可以和自己说,我可不是好欺负的,至于我是不是被冤枉了,他就顾不得了。如果他能在智力上更聪明些,或者他在心理上不那么恐惧,对自己更有信心一些,都不会出现他后来的行为。我想说这样能力的一个人,只配做最简单的,报酬最低的工作是没有人有异议的。就算我是他认为的那种莫名其妙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傻屄,也完全不值得他再做个事情报复我一下,卖手机就卖手机,和傻屄死磕可是没人给你钱,而且傻屄多了去了,你磕的过来吗?
智力水平又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两个方面,他们同样也是相互影响。观察能力决定了你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数量,可以比喻成质量或高或低,数量或多或少的食材;思考能力决定了你是否能推理和归纳出各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他们之间的因果联系,逻辑的一致性等,可以比喻成你做菜的手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什么信息都不知道,没法做出高质量的判断,但你光有上等的材料,不会做菜也白搭,没准还不如别人煮的白米粥好喝呢。
心理素质成型的原因一般应该能追溯到你童年时你和你家人的关系上,因为那个时候你过于弱小,只能被动的去适应你的家人。在你小的时候,你的家长如果总是忽视你,你就会认为你是无关紧要的;你的家长总是以你为中心,你就会认为你的利益比所有人的利益都重要(当你一接触社会,发现没人以你为中心,你接受不了就开始变态了)。如果你总是被蔑视,那你长大后很很可能就缺乏自信;如果你小时候常被威胁,时常遭遇暴力,那你长大后就会很容易夸大你看到的威胁因素而毫无必要的感到恐惧,因为希望寻求保护而崇拜强权。当然我只是知道个大概,影响人成长的因素很多。
一次次潜移默化的重复,和对这种被暗示的观点合理化的心理防卫机制(比如你经常挨打,你就会愿意相信爸爸打孩子是合理的,自己不对就应该挨打),会塑造你成人之后的心理状态,至于在成人后,心理素质的调整和提高问题,我只是知道你要是有改变的愿望,多接触些心理学书籍肯定是有好处的,更多的方法你只能去求教于更专业的人士了。
——————
真正极端聪明和极端愚蠢的人都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一个点上,你别说你举的这些例子都没我什么事,我没那么傻,你要是真那么傻,你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傻了,就算你真没那么傻,可愚蠢程度不同,道理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会办蠢事,只是办多少蠢事,蠢到什么程度的区别。如果一个人都发现不了自己有多愚蠢,那这个人不是个十足的蠢货就是个骗子。
对那种你照着说明书操作就能完成的事情是体现不出能力大小的,处理那些不容易清晰表达的,不容易量化的问题才是最体现能力的。
——————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和别人简单的接触的一下,对方就能知道你大致的水平,就算是你并不认为自己刚好做了什么很聪明或很蠢的事情。你说的话内容,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体态,你对别人的评价等等都是你思考能力,心理成熟度的一种外在体现。你不用刻意做什么事情,在这种简单接触的情况下,对方判断你的依据就是你这些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你的整体素质。这事情说起来挺玄的,其实当你一接触比你傻很多的人你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通过经验,你知道这样想问题的人,这样说话的人是(比你)笨的,这两者也确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他比你笨,所以很多事情,很多情况你看得到,他看不到,很多事情你能想得到,他也想不到,然后,他就依据错误的事实,通过可能出现的不严密的,错误的推理和归纳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不单会涉及到复杂问题的判断,同样也会涉及到日常的,简单事物的判断,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了他在日常行为和处理复杂事情上,都会表现出愚蠢的行为。就像是抽烟的人牙齿都黄,别人不用看到你在抽烟(你对复杂问题的判断),看到你说话时露出的牙齿(你的日常行为)就能知道你是抽烟的。
比如说不管你喜欢我还是讨厌我,见了我扭头就走,不走也不说话,说话也要故意把话反着说,这种事都是体现出你的综合能力不高,不是智力问题就是心理状态问题,或者两方面都有问题,反正综合起来看能力不高是肯定的。你要是能力好,就不会做出这些事情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相对于过去而言已不那么紧缺,暴力被国家垄断和规范,个人的智力则比过去更加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员工收入占公司运营成本百分比的增加,商业企业为获取员工的智力必须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因为员工的智力投入对盈利的影响比过去更大了。下面我想谈谈我对人能力的理解。下面我就说了啊。
人的综合能力(或者说是综合素质)大概应该包含智力水平和心理素质两方面,他们相互促进,相互牵制。
一个人和你说了一句话,你会用你的智力来做一个判断,他这个行为是不是有道理的?对方是在挑衅还是友善的?他的这个行为体现了对方什么样的能力?他是否是可以信任的?你的判断会直接决定你当时的心情会在多大程度上放松/紧张。
比如说有的人见了我就恐惧的不得了,这种恐惧会明显的降低他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他把精力都放在是攻击我还是顺从我对他更有利的思考上了。恐惧的人会在我的所有行为中去寻找我侮辱他的迹象,极端恐惧的人最后总会找到合乎自己预期的事实,完成自我实现预言(邻人疑斧),因为人家可以胡解释我的行为嘛。这就是心理素质影响智力水平或者说智力判断的例子。
反之,一个人在帮助你,而你没有听懂他的话,或没有能根据几个事情相互之间的联系判断出对方在帮助你,你在理智上认为对方在损害你,那你对这个人的信任程度肯定会降低,对他的攻击/恐惧程度会升高。这是智力能力影响心理状态的一个例子。
判断一个事情的危险程度,很明显会受你本人心理素质的影响,胆小的人会有意无意的夸大危险的数量和程度,过于自信的人又会有意无意的忽略危险的数量和程度,对事物危险程度的定性和定量既受你智力水平的影响,又受你心理素质的影响。而你所认为的事实是什么样的,直接导致你做出不同于他人的判断。
智力不成熟的人有一种倾向,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看到事物的复杂多变,所以会倾向于把事情看的比实际情况简单;当然也存在另一种相对不多见的情况,因为错误的判断,把原本简单的事情看的过于严重和复杂多变。所以智力水平低的人往往会指责智力水平高的人过于胆小谨慎,对他们过于大胆的指责倒是不多。你很少看到下级私下里指责上级太大胆,往往是私下里指责上级胆太小就是这个原因。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爱立信的鲨鱼翅R310sc,是我在做平安寿险代理人的同事推荐的,他还和我一起去找他的一个朋友买,可怜的我当时已经有一些让我吃亏的名气了,我可能是先交的钱,对方拿了手机给我,整个过程我一直是有点紧张的观察这个卖手机的人,结果我觉得这个人怎么像个傻屄啊?然后我就紧张了,我一紧张就会笑,然后我就笑了。他马上就明白自己被侮辱了,然后就紧张的琢磨了一下说,这批货质量不好,我给你换个好的,我就让他换了。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或更短的时间后,这个手机的后盖就总是拧不紧,这个手机后盖是靠螺丝固定的。再这之后很久我才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一笑,他就明白了,确实如他所怀疑的,我这样的人是看不起别人的,肯定是他被欺负了,然后就琢磨着怎么报复一下,结果他就给我换了一个质量不好的手机,由于这个爱立信R310sc在内地销量不好,后几批手机也没好好做,质量不好。我买价也没有便宜些,他也没给我两个手机,也没多给我配件和赠品,就凭借着我的一个笑容和我从他那里买了一个手机的事实,他就能推断出他被我侮辱了?估计他自己也没琢磨出自己是怎么被我侮辱的,反正他都报复我了,他终于可以和自己说,我可不是好欺负的,至于我是不是被冤枉了,他就顾不得了。如果他能在智力上更聪明些,或者他在心理上不那么恐惧,对自己更有信心一些,都不会出现他后来的行为。我想说这样能力的一个人,只配做最简单的,报酬最低的工作是没有人有异议的。就算我是他认为的那种莫名其妙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傻屄,也完全不值得他再做个事情报复我一下,卖手机就卖手机,和傻屄死磕可是没人给你钱,而且傻屄多了去了,你磕的过来吗?
智力水平又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两个方面,他们同样也是相互影响。观察能力决定了你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数量,可以比喻成质量或高或低,数量或多或少的食材;思考能力决定了你是否能推理和归纳出各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他们之间的因果联系,逻辑的一致性等,可以比喻成你做菜的手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什么信息都不知道,没法做出高质量的判断,但你光有上等的材料,不会做菜也白搭,没准还不如别人煮的白米粥好喝呢。
心理素质成型的原因一般应该能追溯到你童年时你和你家人的关系上,因为那个时候你过于弱小,只能被动的去适应你的家人。在你小的时候,你的家长如果总是忽视你,你就会认为你是无关紧要的;你的家长总是以你为中心,你就会认为你的利益比所有人的利益都重要(当你一接触社会,发现没人以你为中心,你接受不了就开始变态了)。如果你总是被蔑视,那你长大后很很可能就缺乏自信;如果你小时候常被威胁,时常遭遇暴力,那你长大后就会很容易夸大你看到的威胁因素而毫无必要的感到恐惧,因为希望寻求保护而崇拜强权。当然我只是知道个大概,影响人成长的因素很多。
一次次潜移默化的重复,和对这种被暗示的观点合理化的心理防卫机制(比如你经常挨打,你就会愿意相信爸爸打孩子是合理的,自己不对就应该挨打),会塑造你成人之后的心理状态,至于在成人后,心理素质的调整和提高问题,我只是知道你要是有改变的愿望,多接触些心理学书籍肯定是有好处的,更多的方法你只能去求教于更专业的人士了。
——————
真正极端聪明和极端愚蠢的人都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一个点上,你别说你举的这些例子都没我什么事,我没那么傻,你要是真那么傻,你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傻了,就算你真没那么傻,可愚蠢程度不同,道理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会办蠢事,只是办多少蠢事,蠢到什么程度的区别。如果一个人都发现不了自己有多愚蠢,那这个人不是个十足的蠢货就是个骗子。
对那种你照着说明书操作就能完成的事情是体现不出能力大小的,处理那些不容易清晰表达的,不容易量化的问题才是最体现能力的。
——————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和别人简单的接触的一下,对方就能知道你大致的水平,就算是你并不认为自己刚好做了什么很聪明或很蠢的事情。你说的话内容,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体态,你对别人的评价等等都是你思考能力,心理成熟度的一种外在体现。你不用刻意做什么事情,在这种简单接触的情况下,对方判断你的依据就是你这些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你的整体素质。这事情说起来挺玄的,其实当你一接触比你傻很多的人你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通过经验,你知道这样想问题的人,这样说话的人是(比你)笨的,这两者也确实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他比你笨,所以很多事情,很多情况你看得到,他看不到,很多事情你能想得到,他也想不到,然后,他就依据错误的事实,通过可能出现的不严密的,错误的推理和归纳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不单会涉及到复杂问题的判断,同样也会涉及到日常的,简单事物的判断,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了他在日常行为和处理复杂事情上,都会表现出愚蠢的行为。就像是抽烟的人牙齿都黄,别人不用看到你在抽烟(你对复杂问题的判断),看到你说话时露出的牙齿(你的日常行为)就能知道你是抽烟的。
比如说不管你喜欢我还是讨厌我,见了我扭头就走,不走也不说话,说话也要故意把话反着说,这种事都是体现出你的综合能力不高,不是智力问题就是心理状态问题,或者两方面都有问题,反正综合起来看能力不高是肯定的。你要是能力好,就不会做出这些事情来。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个区别
我经常会想起我在twitter 上看到的一句话:今晚日报:看到有美专家说,人的智商低表现在,理科听不懂,文科没兴趣。比如耶鲁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就是历史,对于一个智商低于100的人来说,不可能对柏拉图感兴趣,也无法理解中世纪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
数学物理化学的内容,没点基础知识你根本就听不懂,令人高兴的是,你要是听不懂,你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水平不行,听不懂,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自己该闭嘴,而且对大部分自然科学的问题而言(当然不是全部),你的答案对不对,可以通过实验,验算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你说你会安装电灯,你安装一个看能不能点亮就成了,事实摆在那里,你和别人对这个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人文社科方面,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很多摆在你面前的事实你也看不出来,也看不出很多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所以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你就没法对在你看来一堆不相干的事实和一堆错误的观点产生兴趣。如果你只能分辨黑白两种颜色,那你就不可能对彩色画感兴趣,因为你看不出彩色画和黑白画之间有什么区别。
社会科学这部分就比较容易让人生气,往往是一个你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别人能完全做错了而且自信满满,你自己很难去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别人也很难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比如说你怎么去告诉别人,展现你领导能力的方法并不是傲慢的对待别人?不管你在这个问题上持什么样的想法,你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无需证明的正确,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去证明。
后果是大家相互不服气,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又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证明方法,当我们没法去说服别人的时候,就会认为对方如果不是太蠢的话就是太邪恶(他故意伤害我)。
其实在社会科学方面的观点也是需要相互支持的,就像数学和几何里的很多定理,他们相互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证明和互为推论的。
比如说,你递给我一杯水,我接过来,喝了一口。我这个行为就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而做出的:1你不会给我有毒的水,2我喝你递给我的水,你不会认为是被侮辱了而攻击我,3我喝你递给我的水不会被你看成我软弱的表现,或我不在乎你认为我软弱,4我有点渴。就像是说2+1=3是基于1+1=2所做的推论一样。
如果你认为我很愚蠢,你就会把我的行为和语言往愚蠢的原因和意思上去理解,如果你认为我是很聪明的,那你就会把我的行为往你能理解的聪明的意思上去理解。所以有的时候,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别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因为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是有不同的含义和原因。
比如我妈一向不拿我的意见当回事,原因是她没看出我说的话有什么道理,而且她也不太在乎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她比较看重的是我给别人的感觉是否够强硬,我要是比较横的话,她就认为我的话应该重视。所以我要说服她,不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她分析利弊,而应该表现的蛮横,自信。她对我的观点是基于我不值得重视的观点,所以我解决问题也应该从解决这个原因入手。
很多人重视我的意见,是因为在他们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轻易的就给了他们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他们看得到我的能力,所以就重视我的观点,不管我的观点正确与否,我妈根本看不出来,也不在乎,所以我和她讲道理也没什么用。
追根溯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一个行为如果是由观点a导致的,那你直接说“你别这样干”是没什么用的,你应该找出他的这个观点a是什么,想办法改变他这个观点a。而他的观点a可能是基于观点b和观点c做出的,而观点c是基于事实a,事实b做出的。
所以,完整的解决问题路径是:1找出他整个推论链条中所有,或者起码是大部分的对事实的观察错误和观点之间因果关系方面(或者说逻辑方面)的错误;2向他说明所有他看到的事实和实际上(客观上)事实的不同之处,向他说明所有他基于事实而推导出的错误观点错在哪里;向他说明所有他观点之间相互支持中的因果关系错误。原因不存在了,理由不存在了,自然行为也就不一样了。
这种方法要求一方有很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双方相互之间有信任和耐心,有长时间相互了解的环境,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少见。
一件事情办成了,偶然的因素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因为在各个主要方面你都做对了。如果你办坏了一件事情,你往往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你没办法用替换的方法去验证到底是那一部分,那个阶段出的问题。你不能重来一遍,也不能验算。这一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很不同。
数学物理化学的内容,没点基础知识你根本就听不懂,令人高兴的是,你要是听不懂,你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水平不行,听不懂,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自己该闭嘴,而且对大部分自然科学的问题而言(当然不是全部),你的答案对不对,可以通过实验,验算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你说你会安装电灯,你安装一个看能不能点亮就成了,事实摆在那里,你和别人对这个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人文社科方面,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很多摆在你面前的事实你也看不出来,也看不出很多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所以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你就没法对在你看来一堆不相干的事实和一堆错误的观点产生兴趣。如果你只能分辨黑白两种颜色,那你就不可能对彩色画感兴趣,因为你看不出彩色画和黑白画之间有什么区别。
社会科学这部分就比较容易让人生气,往往是一个你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别人能完全做错了而且自信满满,你自己很难去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别人也很难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比如说你怎么去告诉别人,展现你领导能力的方法并不是傲慢的对待别人?不管你在这个问题上持什么样的想法,你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无需证明的正确,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去证明。
后果是大家相互不服气,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又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证明方法,当我们没法去说服别人的时候,就会认为对方如果不是太蠢的话就是太邪恶(他故意伤害我)。
其实在社会科学方面的观点也是需要相互支持的,就像数学和几何里的很多定理,他们相互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证明和互为推论的。
比如说,你递给我一杯水,我接过来,喝了一口。我这个行为就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而做出的:1你不会给我有毒的水,2我喝你递给我的水,你不会认为是被侮辱了而攻击我,3我喝你递给我的水不会被你看成我软弱的表现,或我不在乎你认为我软弱,4我有点渴。就像是说2+1=3是基于1+1=2所做的推论一样。
如果你认为我很愚蠢,你就会把我的行为和语言往愚蠢的原因和意思上去理解,如果你认为我是很聪明的,那你就会把我的行为往你能理解的聪明的意思上去理解。所以有的时候,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别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因为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是有不同的含义和原因。
比如我妈一向不拿我的意见当回事,原因是她没看出我说的话有什么道理,而且她也不太在乎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她比较看重的是我给别人的感觉是否够强硬,我要是比较横的话,她就认为我的话应该重视。所以我要说服她,不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她分析利弊,而应该表现的蛮横,自信。她对我的观点是基于我不值得重视的观点,所以我解决问题也应该从解决这个原因入手。
很多人重视我的意见,是因为在他们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轻易的就给了他们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他们看得到我的能力,所以就重视我的观点,不管我的观点正确与否,我妈根本看不出来,也不在乎,所以我和她讲道理也没什么用。
追根溯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一个行为如果是由观点a导致的,那你直接说“你别这样干”是没什么用的,你应该找出他的这个观点a是什么,想办法改变他这个观点a。而他的观点a可能是基于观点b和观点c做出的,而观点c是基于事实a,事实b做出的。
所以,完整的解决问题路径是:1找出他整个推论链条中所有,或者起码是大部分的对事实的观察错误和观点之间因果关系方面(或者说逻辑方面)的错误;2向他说明所有他看到的事实和实际上(客观上)事实的不同之处,向他说明所有他基于事实而推导出的错误观点错在哪里;向他说明所有他观点之间相互支持中的因果关系错误。原因不存在了,理由不存在了,自然行为也就不一样了。
这种方法要求一方有很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双方相互之间有信任和耐心,有长时间相互了解的环境,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少见。
一件事情办成了,偶然的因素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因为在各个主要方面你都做对了。如果你办坏了一件事情,你往往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你没办法用替换的方法去验证到底是那一部分,那个阶段出的问题。你不能重来一遍,也不能验算。这一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很不同。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