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个区别

我经常会想起我在twitter 上看到的一句话:今晚日报:看到有美专家说,人的智商低表现在,理科听不懂,文科没兴趣。比如耶鲁大学最热门的专业就是历史,对于一个智商低于100的人来说,不可能对柏拉图感兴趣,也无法理解中世纪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

数学物理化学的内容,没点基础知识你根本就听不懂,令人高兴的是,你要是听不懂,你就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水平不行,听不懂,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自己该闭嘴,而且对大部分自然科学的问题而言(当然不是全部),你的答案对不对,可以通过实验,验算来验证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你说你会安装电灯,你安装一个看能不能点亮就成了,事实摆在那里,你和别人对这个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人文社科方面,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很多摆在你面前的事实你也看不出来,也看不出很多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所以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你就没法对在你看来一堆不相干的事实和一堆错误的观点产生兴趣。如果你只能分辨黑白两种颜色,那你就不可能对彩色画感兴趣,因为你看不出彩色画和黑白画之间有什么区别。

社会科学这部分就比较容易让人生气,往往是一个你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别人能完全做错了而且自信满满,你自己很难去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别人也很难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比如说你怎么去告诉别人,展现你领导能力的方法并不是傲慢的对待别人?不管你在这个问题上持什么样的想法,你都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无需证明的正确,而且也不知道怎么去证明。

后果是大家相互不服气,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又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证明方法,当我们没法去说服别人的时候,就会认为对方如果不是太蠢的话就是太邪恶(他故意伤害我)。

其实在社会科学方面的观点也是需要相互支持的,就像数学和几何里的很多定理,他们相互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证明和互为推论的。

比如说,你递给我一杯水,我接过来,喝了一口。我这个行为就是基于以下几个观点而做出的:1你不会给我有毒的水,2我喝你递给我的水,你不会认为是被侮辱了而攻击我,3我喝你递给我的水不会被你看成我软弱的表现,或我不在乎你认为我软弱,4我有点渴。就像是说2+1=3是基于1+1=2所做的推论一样。

如果你认为我很愚蠢,你就会把我的行为和语言往愚蠢的原因和意思上去理解,如果你认为我是很聪明的,那你就会把我的行为往你能理解的聪明的意思上去理解。所以有的时候,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别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因为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可能是有不同的含义和原因。

比如我妈一向不拿我的意见当回事,原因是她没看出我说的话有什么道理,而且她也不太在乎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她比较看重的是我给别人的感觉是否够强硬,我要是比较横的话,她就认为我的话应该重视。所以我要说服她,不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她分析利弊,而应该表现的蛮横,自信。她对我的观点是基于我不值得重视的观点,所以我解决问题也应该从解决这个原因入手。

很多人重视我的意见,是因为在他们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轻易的就给了他们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他们看得到我的能力,所以就重视我的观点,不管我的观点正确与否,我妈根本看不出来,也不在乎,所以我和她讲道理也没什么用。

追根溯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一个行为如果是由观点a导致的,那你直接说“你别这样干”是没什么用的,你应该找出他的这个观点a是什么,想办法改变他这个观点a。而他的观点a可能是基于观点b和观点c做出的,而观点c是基于事实a,事实b做出的。

所以,完整的解决问题路径是:1找出他整个推论链条中所有,或者起码是大部分的对事实的观察错误和观点之间因果关系方面(或者说逻辑方面)的错误;2向他说明所有他看到的事实和实际上(客观上)事实的不同之处,向他说明所有他基于事实而推导出的错误观点错在哪里;向他说明所有他观点之间相互支持中的因果关系错误。原因不存在了,理由不存在了,自然行为也就不一样了。

这种方法要求一方有很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双方相互之间有信任和耐心,有长时间相互了解的环境,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少见。

一件事情办成了,偶然的因素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因为在各个主要方面你都做对了。如果你办坏了一件事情,你往往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你没办法用替换的方法去验证到底是那一部分,那个阶段出的问题。你不能重来一遍,也不能验算。这一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很不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