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想到我过去遇到的多个女孩,都是一面暗示喜欢我,一面明示讨厌我,只要有条件这种奇怪的组合能耗几年的时间,就算我不搭理她也不能中断这种奇怪的联系,在很长时间内我一直认为这是因为我遇到的人不对,是对方心理素质不好。
你第一次,第两次见我,你紧张我还能理解,你见我几十次了,双方了解几年了,而且不是一个两个人这样,我遇到的好几个人都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还用对方心理素质不好,她们见了我就紧张,一紧张就要通过攻击我来消除恐惧来解释就解释不通了,原因应该是比见面就会紧张更深层的原因。
同样一个人,她不愿意与我建立男女朋友的关系,甚至都拒绝和我有普通熟人之间应有的那种来往,可当她不可能再和我有任何发展之后,她并不会用要求我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就算她认为别人没有我这样令她满意,她也可以和别人成为朋友,也可以和别人建立男女朋友关系。
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我想是和她们对我的定位有关。我听说过这样一个事情,就是说拟人的机器人,它和人类的相似度在达到一个临界点(95%)后,人类会非常恐惧和反感,越过这个相似度之后,人类又会对这个拟人机器人产生好感。大猩猩惹人反感是因为它们长的太像人类,以至于人类会潜意识的用评判人类的标准去衡量大猩猩的美丑。但人类不会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狗,因为狗长的和人类很不同,人类不会在潜意识里用评判另一个人类的标准去衡量一只狗的美丑,只会用衡量狗的美丑标准去衡量这只狗的美丑。早上起床后我在
Google
搜索了一下,在一个天涯的帖子里发现这个事情是一种叫恐怖谷理论的假设。
记得武志红的心理学书籍里讲过,恋爱就是在重复自己幼年的生活经历。在她们看来,因为我是如此的神奇强大,还会关心她们,我就成为她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人,和我的关系成为很重要的关系,结果我就被选定成为她们再现幼年照顾者的完美人选,其实这个现象不单反复出现在年轻姑娘的身上,男女老少只要对我有长时间的接触,都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用我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傻屄催化剂,一个人和别人在一起就挺正常的,只要和我在一起,用不了多长时间,他身上傻屄的那一部分就会成倍的增长并且大发作。曾经有多个男性对我表达过:别人怎样对我我不在乎,你对我来说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你不能这样对我,你不能不喜欢我。
而其他人由于并不非常令她们满意,所以不被认为是再现她们幼儿时期成人父母的完美人选,所以正是因为我对她们太重要了,所以她们开始以内心父母的模样定位我,只要我不像,就会让他们很愤怒。她们执拗的要求我再现她们的父母,而在对我又喜欢又排斥,要求我对他(假装)强硬些的姑娘里,我已经确认有个三个在家庭里有个强势的妈妈,概率100%,也就是说,她们的幼年和父母的关系就是控制/被控制的关系,她们再试图重复这种关系。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她们要么就会表现的很顺从,要么就会表现的很霸道,因为这是在重复幼年的家庭关系,这是她们的内心模式。
她们以要能完美重现幼年关系的标准来衡量我,比如你可以对我横一点嘛,你又不会真对我怎么样,我又不会真生气。然后他们就发现我拒绝改变,然后他们就开始愤怒的指责我软弱和不够喜欢她们,结果我的瑕疵反倒是变大了。考95分的人被人质疑,你为什么你不考100分,考75分的人倒是被宽容的嘉许为考的还不错,因为没人会指望一个普通人达到完美,但别人对你有很高的预期后,别人就无法容忍你微小的瑕疵。对于她们的要求,不是我不办,不是我不想迁就她们,是我确实办不了。
附录一些摘抄:
自序P2
按照我的说法就是,孩子6岁前的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形象,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的小孩”。
所谓的人格,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个关系模式,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也决定了他的心理健康模式。因为,我们会将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上去。
我们应切记一点: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你一定会强烈地迷恋上这个异性。迷恋他,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是为了弥补你童年时的一些痛苦。
所有重要的关系,都有着这种强迫性重复的含义。尤其是,你越在乎一个关系,你的那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就越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个关系上。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这个关系当作一面镜子,一面帮助你认识自己并重新整理自己的镜子。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这个关系看似多么糟糕,你其实都获得了无比重要的成长的机会。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于是,童年与家人关系和谐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达到和谐,童年与家人关系冲突太激烈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产生冲突。
判断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最好的办法是看他的亲密关系。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糟糕,但和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系平等而和谐,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健康的,他对外人的糟糕态度,可能是理性学习的结果,改起来比较容易。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这一点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维基百科: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它在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但“恐怖谷”一词由Ernst
Jentsch于1906年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中提出,而他的观点被佛洛伊德1919年的论文《恐怖谷》中阐述,因而成为著名理论。
森政弘的假设指出,由于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都相当相似,所以人类亦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直至到了一个特定程度,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让整个机器人显得非常僵硬恐怖,让人有面对行尸走肉的感觉。可是,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亦会变回正面,贴近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恐怖谷”一词用以形容人类对跟他们有某程度上相似的机器人的排斥反应。而“谷”就是指在研究里“好感度对相似度”的关系图中,在相似度临近100%前,好感度突然坠至反感水平,然后回升至好感的那段范围。
百度百科词条和维基百科的词条相似度很高,应该是抄袭维基百科的,为什么不是反之?因为维基百科对版权的要求很严格,而早就有人对百度百科的大范围版权问题提出过质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