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星期六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摘抄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015年全新修订版)》(林欣浩)

(我通过 Kindle 设备阅读并对原文进行标注,通过 Kindle Mate 导出。)

1. 从理论上,宗教信仰的确是超越理性的,可以拒绝理性讨论。但与此同时,包括宗教信徒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离开理性思维。如果有一个人,一面告诉别人信教有多少好处(“好处”就是一个理性概念)、告诉别人有多少“神迹”可以作为宗教真实的证明(“神迹”“证明”都是理性概念),与此同时,在辩论不过别人的时候,便用“不能用理性来评判宗教”当挡箭牌,拒绝理性讨论。我认为这样是双重标准,是不妥的。


2. 神学家奥托说,宗教信徒在强调“神迹”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在用理性评价宗教。因为所谓的“神迹”是建立在相信理性的基础上的。违反常规的东西才是神迹,而“常规”是个理性概念。对于非理性的宗教信徒来说,不存在常规不常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神迹”。


3. 人要讨论、思考任何问题,都离不开理性。 举个例子: 假设你想信宗教了,正打算去买本《圣经》呢,这时候楼下二大爷拦住你说,他自己就是神仙,让你信他就行了。 那你是选择继续去买《圣经》呢,还是直接信二大爷呢? 你肯定选前者,对吧? 可是二大爷是不是神仙这个问题,和其他宗教理论一样,是没法验证的。但即便如此,你仍旧毫不犹豫地选前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认为基督教历史悠久、信众众多、影响广泛、教义完备,所以你觉得,基督教要远比二大爷更可信。 归根结底,你放弃二大爷靠的还是理性的思考。这就是说,理性在我们评判信仰等非理性问题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再者,任何非理性的学派,如果要流传下来,也都必须要靠著书立说、靠文字。只要这些文字本身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比如诗歌和散文——那么就会带有一定的理性成分。比如禅宗说“不立文字”,但“不立文字”这句话本身也是文字,也是理性的。每一个学派总要传递自己的学说、反驳其他学派的学说,这传递和反驳的过程,也大都要坚持理性、坚持说理。


4. 世界各大宗教内部都分成很多小派,不少小派之间也互相攻击,互相骂战。为什么宗教总讲“宽容”“慈爱”,而这些细小的派别却难以统一呢?因为宗教理论大多不可检验、不可证伪,因此不同的观点根本无法辩论出对错。过去,教会要靠宗教裁判所这样的暴力机关才能解决争议。


5. 不经思考的相信,不允许别人质疑,就叫“迷信”。


6.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并不是没有漏洞。诚如休谟就怀疑人类的任何检验手段都不可能彻底地符合客观事实。譬如,或许有某个神医一接受实验就紧张,发挥失常,真正看病时却没这个问题。那么双盲实验就会冤枉他。 更大的缺点是,大样本实验的成本非常高,药物实验耗时很长,很多治疗方法没有条件接受这样的实验。严格如美国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新药上市也不是全靠双盲实验,还要结合临床医生的反馈等等更多的信息。


7. 只有被验证为正确的预言,人们才会广为传诵,才愿意记录在历史书上。那些出错的预言,人们没兴趣传播。因此光从历史书上或者邻里的传闻里听说的某大师灵验所留下的印象,和现实是有偏差的。


8.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的作用,在于寻找两件事(如实验药物和疗效)之间真实的因果关系,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比如,有一些病是可以自愈的,还有很多病只靠心理作用就可以加速痊愈。有很多人一有病就吃药,吃药后身体果然好了。这到底是药物成分的作用呢,还是药物的心理安慰作用呢,还是纯粹是身体自愈了呢?要想搞清楚这些,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大样本病人,分成三组,一组吃药,一组吃安慰剂,一组不吃药,双盲实验,统计结果。药物有没有用一目了然。 不仅对于医学,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对于各种算命、巫术等等不愿意同科学合流的理论,都有很好的检验效果。前面说过,星座算命所给出的结论大多是不可证伪的。但有时也有一些可以证伪的结论,有时也灵,那怎么知道星座到底有没有用呢?找一堆人,随机分组,一组人用和本人相符的星座的预测结果,另一组用和本人不符的星座的预测结果,但也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真实的预测结果。看看两组人觉得灵验的比例是否相近。实际上,有人已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同样一段预测结果发给不同星座的人,结果人们都表示很“灵”。 双盲实验在这个问题上,排除的是“巴纳姆效应”的干扰。这是一个心理学效应,说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9. 但是关键一点,我们不能放弃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就是说,如果想证明中医比西医更有效,就必须在大范围内进行治疗实验。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做完实验一统计,对于某个病症,哪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更好,我们就选择哪种疗法。


10. 科学坚持经验主义、坚持实用主义,并且完全开放,允许证伪、允许质疑,反对独断论。那么,还有什么研究方法能比科学更好呢?


11. 假如有一个理论认为自己比现有的科学理论更优秀,那么就应该拿出可以检验的证据来,同时这个证据比已有的科学成果更实用。你要是算命师,你就得拿出证据,证明你比物理学、社会科学能更准确地预测未来。你要是民间医学,你就得拿出证据,证明你在某方面比现代医学能更有效地治愈病人。 或许有人会问:你又凭什么说,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是考察各种理论的标准呢? 我们想,我们选择信不信某个理论是为什么呢?比如,我们为什么需要在民间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选出一个更优秀的理论呢?因为我们要治病对吧?我们要的是它的实用效果。所以我们关心的是这两个理论哪一个更实用。 假如你去找了一个懂民间医学的人,他给你看完病说:根据我的某某理论,你的病好啦。你会就这么相信他吗?不会吧。你得在以后的日子里观察自己的身体,看自己的病是不是真的好了。要是没好,你就会找他算账去。所以,我们要选择理论,原则必须是实用主义的,依据必然是经验主义的。


12.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既然科学只是一个描述世界的工具,那么其他的理论,比如宗教、巫术、占星术,它们也是描述世界的工具。难道一个工具能比另一个工具更高明吗?凭什么科学就敢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而且只要人家不符合“科学”就说人家荒谬呢?那你科学还不符合我占星术呢,为什么你就不是荒谬的呢? 我觉得这么说是有道理的。


13. 怀疑论者对可疑的事情采取了不相信的态度,本身还是一种独断的选择。


14. 怀疑论者以为自己把所有可疑的东西都悬置起来了,不当它是真的,实际上,这就相当于你当它是假的了!


15. 前面举的“科学家不断给误差找理由”的例子,就是证伪主义的一个缺陷,刚才我们已经用实用主义弥补了它。 证伪主义还有另一个问题:有些命题的证伪成本太高。


16.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说白点就是,科学就是我们在一堆科学假设中,挑出一个能够解释已有的实验和观测数据,而且表述尽量简单,而且还可以被证伪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最“科学”的。


17. 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18. 有很多历史主义的信徒,不断用各种额外出现的新因素解释原有理论的错误。这时,历史主义也就变成不可证伪的了。


19. 在证伪主义看来,历史主义的另一个问题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所涉及的因素太多,我们无法设计实验,让历史大事件重复发生。因此,哪怕是对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很多解释也是无法证伪的。


20. 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21. 假如你坚持“未经检验的道理不值得相信”,坚持苏格拉底的怀疑论,那么不可证伪的命题就等同于“没有意义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不可能得出什么有用的结果,把它们扔到一边不去相信,是最好的办法。


22. 不可证伪的命题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命题,而是属于无法用经验检验的命题。


23. 前面的“黑客帝国”问题,证伪主义怎么回答?“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法感觉到异常的虚拟世界里”,这个命题不可证伪,所以这个问题毫无意义。


24. 正因为这些“预言”是不可证伪的,所以这些话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绝对正确的,不仅用它谈论这个星座时是正确的,用它谈论另一个星座时也正确。而且这些话不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是无意义的正确。


25. 概率主义认为,我们每一次检验科学理论正确,都是在为科学作贡献。证伪主义认为,检验正确并不为科学作贡献,只有检验出科学理论是错的,才是真正为科学作贡献。 证伪主义非常好用。 在现实生活里,这个标准可以很方便地把巫术、迷信和科学区分开。 算命、巫术为了吸引人,不得不作出预言,但是他们拒绝把这些预言说得很清楚,而是用尽量模糊的话预测,如“你过几天要倒霉”“你过几天要遇到贵人”。问题是,“过几天”是几天呢?什么样的事算是“倒霉”呢?因为他们没有明确下定义,当事人在未来的任何遭遇都可以用这个预言来解释,因此这些预言是不可证伪的。换句话说,这些预言没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但有些预言家提出了精确的预言,在遇到和他们预言不符的事实时,他们不会承认自己错了,而是用自己的理论进一步诡辩。如预言某人该遇到坏事,结果没遇到,就解释说“是因为有贵人帮助你啊”。预言该遇到好事,结果没遇到,就解释说“你心不诚”。这些解释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正是这些解释使得他们的预言变得无法证伪,他们的预言也就不可信了。


26. 什么是科学理论,什么不是?其中关键的标准,是看这个理论有没有可以被证伪的可能。 具体来说: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假如这个事实一经验证,便承认该理论是错的。 如果暂时没有人能证明它是错的,那它暂时就是真的。 比如“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就是一个可证伪的命题。这等于说“只要你能找到一只不是黑色的乌鸦,就能说明这个命题是错的”。既然我们尚未找到不是黑色的乌鸦,那么到目前为止这个命题就是暂时正确的。


27. 为什么我们看到某个人体的时候会感到愉悦?那是因为这些人体代表了他(她)拥有更健康的基因,有着更强的生存和生育能力。古典艺术中的人体都是身体匀称、皮肤光滑,第二性征突出的,完全符合基因在进化中的选择。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固然没有直接产生性欲,但是美的根源却是生存和生殖。


28. 为什么人类进化以后,毛发会越来越少?我们知道,毛发能耐磨、能御寒,好处很多。之所以人类的毛发越来越少,这大概是因为只有毛发少的人类才能向异性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身体:体型匀称、体色正常、没有皮肤病,等等。 当然,这肯定还和气温变暖、人类学会用火和衣服御寒有关,否则人类中的大部分都被寒冷夺去生命,那么毛少的人类也就不会生存下来了。


29. 对于有性生殖的动物,交配是这么一回事:雄性交配的成本很低,几分钟后就没自己的事了。雌性不同,成功受孕直到生出下一代,在这段时间里都不能再重新受孕。所以在生殖这件事上,雄性和雌性相比,雌性是稀缺资源。也可以这么说:雄性个体要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最优的策略是寻找尽可能多的未孕雌性交配。雌性个体的最优策略,则是千挑万选,寻找基因最优秀的雄性交配。


30. 决定某一种基因能不能流传下来的原因,首先是前面说过的生存压力,带有不实用基因的个体都会死掉。此外还有第二个因素,就是看带有这一基因的个体和异性交配的机会是多还是少。


31. 人并不比猴子更高级,因此猴子即便再进化,也不一定就会朝着人类的方向进化。到底进化成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生存压力。


32. 其实,为了生存,有很多生物的构造从复杂演化为简单。


33. 进化论的意思仅仅是,基因中那些适合环境的部分被保留下来了,不适合的部分被淘汰了。这中间并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


34. 科学是坚持纯理性的。科学使用的是归纳法和演绎推理。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必须用理性的文字表达,都必须经得住严谨的实验。


35. 所以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意思是,他想去掉上帝。如果没了上帝,人们也就不需要无条件地遵守基督教道德了。


36. 归纳法要从个别的事件里总结出普遍规律来。什么叫“普遍规律”呢?“普遍规律”就是相信在某个条件下,某件事情必然发生。这不就是因果律吗?也就是说,研究归纳法的前提,是必须相信存在因果律。 这不就成了循环论证了吗?


37. 统计学上有一句经典的话,“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38. 人的任何行为,我们都可以说是外界环境促成的,那人岂不是做任何错事都不应该受到惩罚了吗?


39. 假如人的全部意识都是事先被决定好的,人就没有自由,那不就没有道德可言了吗?人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呀。


40. 人之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因为人有自由。


41. 一旦我们接受了最严格的决定论,那就意味着人类没有了自由意志。因为我们的意识是由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决定的。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又是由物理定律决定的。所以,我们头脑中的每一个念头,在前一秒钟已经被决定好了。如果我们这么一环一环地回溯回去,那么我们一生中的一切所思所想、我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您看这本书时在头脑中迸发出的每一个念头,其实都是在几万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就被决定好了的。


42. 决定论的意思很简单,既然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关系。如果人的意识是完全由物质决定的,那肯定也得服从严格的物理定律。那么,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该走向何处,都是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的。就像人们根据力学可以预测星辰位置一样,人们也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来预测未来所有的事件。


43. 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家派,被称为“理性主义”。 在归纳法里,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是观测结果,它们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证据。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个词来统称:经验。 所以洛克代表的科学家派被称为“经验主义”。


44. 笛卡尔说过:“不管多么荒谬、多么不可置信的事,无一不是这个或那个哲学家主张过的。”


45. 当我们在乎外人感受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外物。我们既不可能控制一切外物,也不可能让他人的感受总符合我们的意愿。因此不仅是二元论,其他自我安慰的手段,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人都有些束手无策。


46. 对人伤害最大的其实不是一时的痛苦,而是对未来痛苦的恐惧。


47. 而在二元论的观念下,世界被一分为二:外界和内心。痛苦虽然来自于外界,但真正承受痛苦的是我的内心。因此我们虽然仍旧需要尽力去改变外物,但在客观世界这一元里的得失其实不重要,关键是固守自己的内心这一元,固守住我们获得体验的最后一关。而在内心世界里,我们自己能完全做主,这就让人产生了很大的安全感。


48. 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诫你“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 实际上,整个哲学史上那么多学派那么多说法,其中凡是和普通人有关系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通俗版、谏言版、人生感悟版、心有戚戚焉版。


49.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 这是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2017年12月18日星期一

我为何唯独被ta吸引?| 如何停止喜欢上那些错误的人


KY作者 / 咯咯  原文地址
编辑 / KY主创们

"The soul attracts that which it secretly harbours, that which it loves, and also that which it fears."
(灵魂会吸引它秘密藏匿之物,其中不仅有它爱的,还有它所恐惧的。)
—— James Allen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听过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人?”

人在选择伴侣时,似乎都有自己偏好的“类型”——我们总是被拥有某种特质的人吸引。而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一些讨人喜欢的特质,比如好看、有趣、聪明等等。

但现实中真正吸引我们的人,可能与想象中自己会喜欢的类型完全不同。我们可能会一次次地喜欢上看起来并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人、甚至明知是错的人。而在回顾时如果足够细心捕捉,你会发现,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的确存在某种共同点——虽然这个共同点可能并不容易被察觉。

为什么我们会被特定的人吸引?这种吸引又反映了我们自身的哪些特质?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吸引力”这个话题。


吸引力有什么基本法则?

抛开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谈,人与人之间是否会相互吸引,的确存在一些通用规则。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吸引力法则:

1. 我们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Donn Byrne和Don Nelson(1965)认为,人与人之间吸引力的核心是“获得回报”“正向互动”。简单来说,人容易被主动向自己散发好感与善意的人吸引,而两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又会增强这种吸引力。

Berstein(2015)还指出,我们会衡量对方接受自己的可能性。这种“被接受的可能性”与个体的安全感相关,我们在判断一个人吸引力时,“有没有可能被接受”会比“Ta是否有魅力”更重要。

2. 物理上离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心理学家们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学生宿舍内开展了一项关于“友情的形成”的研究(Festinger, Schachter, & Back, 1950)。他们发现大学生对和自己宿舍楼住得近的同学好感度会更高。

3. 我们更可能喜欢熟识的人

在一个关于单词的实验中,实验者向被试展示了一系列单词,单词是一种被试不认识的语言。实验者把不同的单词以不同的次数向被试展示,然后让被试按照好感程度给单词排序。结果显示,被试者看到次数多、更熟悉的单词,好感度会更高。

这个实验的效应在人和人之间也会发生。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常联系的人。重复的接触他人,甚至仅仅是图像,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好感度。

这就是多看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多看效应指的是,单纯的反复暴露就会影响你对被暴露物的印象。实验显示,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复暴露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好感。但如果是第一眼就讨厌的东西,多看效应则会让我们更加讨厌它。

4. 我们更容易被和自己颜值相当的人吸引

虽然大家都标榜自己是“颜控”,但事实上,真正会吸引到我们的是那些和自己颜值水平差不多的人。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配对假说”。

研究发现,两人外貌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了一段关系是否快乐、长久相比起颜值差异较大的情侣,外貌般配的情侣表示自己对关系更满意,感情也更加深厚(White, 1980;Garcia & Khersonsky, 1996)。


为什么会一直被特定类型的人吸引?

除了上述这些泛泛的吸引力法则以外,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情况:

1. “我喜欢那种和自己完全相反的人”

Christine Hammond认为,人们在对方与自己能够“功能互补”时,会喜欢和自己非常不同的人。这种“互补”指的是,一个人本身的人格特质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困扰或限制,而与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刚好能弥补自己性格的局限。比如:

a. 内向者和外向者:

对于极其内向的人来说,他们即便不觉得自己不擅长人际交往有什么问题,也会不自觉地被那些在人群中闪闪发光的外向者吸引。同时,在社交情境中,一个外向的伴侣也能够帮他们稳定住局面,缓解他们的焦虑。

另一方面,外向者也会欣赏内向者身上那种天然的沉静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善于自省和观察、捕捉细节的内向者对外向者来说是极佳的倾听者,他们能给外向者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洞察。

b. 敏感者和迟钝者:

对自我和他人情绪太敏感是一件消耗心力的事。因此,那些敏感的人常常会被一些和自己完全相反的、“神经大条”的人吸引。他们会被这类人的天然和快乐感染,觉得在这些人面前自己是更加放松的——这种放松感对他们来说难能可贵。

而那些对情绪不太敏感的人可能自我的整体幸福感会更高,但由于他们在这方面的“钝感”,导致他们无法在恰当的时刻做出恰当的、他人期望的情绪反应。因此他们也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障碍,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所以,迟钝的人也会觉得那些情绪丰富,并且能轻易察觉到他人情绪的人十分迷人。

2. 你被吸引可能是因为你们的心理障碍相互“匹配”

有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吸引力,前提是其中一方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刚好符合另一方不健康的需求:

a. 边缘型人格和依赖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对被抛弃的极度恐惧、情绪起伏不定和极其缺乏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等特点,这样的伴侣对常人而言是很难忍受的。即使是最亲密伴侣,我们也无法接受一个人肆意地入侵、破坏我们的个人边界。

然而,这样毫无边界意识的伴侣对于依赖型人格却不是问题。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同样对被遗弃深感恐惧的依赖型人格障碍喜欢顺从和依附于他人。对他们而言,伴侣毫无边界的要求和占有、忍受伴侣所有的情绪、对伴侣千依百顺,反而是一种让他们更有安全感的状态。

b. 有问题者与助人者

我们在过去的推送中曾多次提到“依赖共生”(Codependency)这个概念,这是一种乍看像爱情,实则却是一种与爱无关的、病态的关系。

在一段狭义的共生关系中,两人中需要一方有某些成瘾性的问题,比如无法自控地出轨、性瘾、嗜酒等,对自己和他人都难以负责任;而另一个人则高度依赖这个人的“问题”和“不负责任”,在过分地看护和管控另一方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感——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

在依赖共生关系中扮演“助人者”角色的一方,往往“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他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给予Ta并不需要的过多的关怀,为此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

一段共生关系中,往往两个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谋:一方依赖对方,另一方则依赖“对方对自己的依赖”——“成瘾者”和“助人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吸引。这种共生关系的结构十分稳固,这使得两人即使深陷痛苦,也很难离开对方。

3. 明知是错的人,却一次又一次地犯错

有的时候,人们已经从之前的关系中意识到,自己和某种人并不合适,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会幸福;但同时,他们又会再次被和那种明知自己应该远离的人吸引。

反复被令自己痛苦的人吸引是一种创伤的强迫性重复。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关系中曾经被虐待或深深地伤害,并且问题没有在那段关系结束前得到解决,比如对方为什么要伤害自己,那么这个人可能会不断爱上类似的人,进入和当初类似的关系,试图寻找答案。

甚至,他们会幻想在一段类似的关系中能够解决曾经的矛盾;自己能从“受害者”的身份转移到“施害者”,主动伤害一个和对方类似的人,来获得一种虚假的主动权和复仇的快感。

这就是我们说的,“因为太恨Ta,所以爱上了像Ta的人。”常见的一种是,有些人反复爱上与伤害自己的父亲/母亲相像的人。人在幼年时期会本能地渴望和寻求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爱,如果这个愿望未能被满足,它就可能延续到成年后,即使我们表面上压抑了这种愿望。

因此,在童年被父母忽视、否定,怎样讨好都不能得到对方关注和爱的人,会在长大后被和自己父母类似的人吸引。在潜意识中想要从这些和他们相似的人身上得到曾经缺失的爱,以这样的形式来完成童年未竟的心愿。


无法抗拒的吸引力的背后:
是儿时形成的防御策略

临床心理学家Lisa Firestone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人能否相互吸引本质上取决于两个人的防御机制是否相吻合。

防御机制,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特定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它们被用来应对一些令自己痛苦或筋疲力尽的情境,在那样的时刻保护自己。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儿时的经历让我们形成了一些应对世界和难题的方式,这些方式曾经保护过我们,我们相信也愿意继续相信它们就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Firestone认为,我们在选择伴侣时,会潜意识被那些适配我们防御机制的人吸引。

比如,一个习惯用沉默和抽离来保护自己的人,可能会选择一个咄咄逼人的伴侣,因为对方的咄咄逼人为Ta提供了很多可以保持沉默的情境。一个习惯用拼命地追逐和讨好来保护自己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个很难被取悦的对象。这是因为我们不喜欢自己的认知体系被打破,我们会通过主动的选择,构建出自己熟悉的情境。

由此可见,人们被吸引并不是因为双方性格有多么契合,甚至不是因为和这个人一起我们会更快乐。而是和这个人之间的相处,能够让一直以来自我保护的方式能够继续存在。与此同时,和这个人之间的相处也能强化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知。

举个例子,一个相信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没有安全感的人,总是爱上那些疏离的人。这是因为,一面这种疏离强化了他们“我果然不值得被爱”的信念,一面在与这样的人的关系中又能够最大化地使用自己的防御机制——痴缠对方,不断确认对方的爱。

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之处也就在于此,一个经历过的痛苦的人因此往往反复经历痛苦,直到ta愿意付出新的痛苦去打破自己、发生改变。

如果吸引你的是无法给你健康亲密关系的人,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反复被同一种人吸引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在关系中常常是不快乐的,并且感到虚弱,那么你可能就需要去探究,这些人真正吸引你的地方到底是什么。

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那些吸引你的人的共同点或许并不那么显而易见。他们可以是看似很不同的人,不论是外表还是性格。他们相似的可能只是某种不易察觉的行为模式,或是在特定情况下某种微妙的反应。

第二,在你眼里,一个人吸引你的地方可能只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下的本质才是你真正需要警惕的。比如,你可能觉得自己会被那些看起来漫不经心又有些神秘感的人吸引,因为使他们显得有深度又有趣。

但事实上,你可能是迷恋对方情绪匮乏这个特点,以及被Ta无法理解你这一点吸引。这种吸引的背后就与你的防御机制有关。

又或者,你发现自己无法抗拒那种时时刻刻都要求你给予关注的人,你觉得自己可能喜欢自信的人,但实际上吸引你的是他们强烈的控制欲

因此,如果你发觉自己总是喜欢上对自己不好的人,总是进入让自己不快乐的关系之中,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参考上面的例子,认真觉察这些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吸引你的实质又是什么。这种实质很有可能就是在不断地给你那些负面的防御机制注入养分的东西。

弄清了这种“错误吸引”的本质,你就可以开始思考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除了自省以外,你还需要总结、归纳过去的恋爱中自己痛苦的时刻,以及两人最后分开的理由——那时的你是清楚为什么这些人不能是你的伴侣的。

同时,你也需要考虑周围亲友的意见。人们在处于一段关系中,或是回想过去的关系时,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滤镜。我们不仅会美化过去,还可能会美化自己现下的处境。旁人固然无法读取你的感受,但他们能比你更清晰、直观地看到你在一段关系中整体的状态。

总是爱上无法好好爱自己的人,也意味着你可能缺乏自我关怀能力。因此,身边那些了解、关爱你的亲友就可能会比你自己更知道,怎样才是对你好的方式,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可能给你带来幸福。

最后,当你自己真正的需求有了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付诸行动了。你需要有意地试着去与那些一开始可能并不会吸引你,但具备你所需要的好的品质的人约会。至少在那些人靠近你时,给彼此一个机会,而不是早早地自我设限——“Ta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这种舒适区以外的尝试一开始会让你觉得不舒服,因为这样的人会挑战你固有的防御机制。比如,要一个迷恋那种对自己若即若离的人去试着和一个主动接近自己、关怀自己的人相处,他们会不习惯,甚至会觉得反常和不适——为什么这个人对我这么好?我又不值得。Ta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但实际上,是我们旧时用来保护自己的方式将我们带向了错误的方向,它让我们不明白健康的依赖关系是什么样的。试着接触那些挑战自己防御机制的人,就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改变自己对亲密关系和自我的错误认知,更加靠近真实的、安全的爱。有时候,你只是不习惯,并不是不喜欢。

最后,如果你还在反复爱上无法与你建立健康关系的人,陷入令自己的痛苦的恋爱中的话,不妨在必要的时候告诉自己:有的时候最吸引你的,也是你最需要远离的。斩断联系虽然令人痛苦,却是你找回自己的生活所必需的。而随着你越来越健康,你也会越来越少地感到这些关系的吸引力。

以上。愿我们都能爱值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