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星期一

如何识别身边的「潜在伤害者」 | 我们为你列举了危险人格的6个特征(转载)



无论滴滴是否永久关闭顺风车业务,那些有害人倾向的一小部分顺风车司机都不会消失。

这些“潜在伤害者”无非换个身份,继续隐藏在人群中。

也许概率只有千万分之一,但是,如果你真的在未来某一个时刻遭遇这些“潜在伤害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你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对方的危险人格。

我们为你列举了危险人格的6个行为特征,请把这些特质用作识别“潜在伤害者”的方法,在生活里的各种关系中保护自己。




潜在的伤害者通常控制情绪的能力较低,TA们的身上仿佛有一些不可预测的激发点,让人不可捉摸TA什么时候会爆发情绪。当TA们认为事情不按预期发展或脱离可控范围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智,不分时机和地点地宣泄自己情绪。

情绪的不稳定不只是负面情绪的爆发,也有正面情绪的过度释放。TA们通常喜欢追求刺激,情感激烈,喜欢夸张的情感表达。在日常的交往中,TA们非常容易体验到“被抛弃”的感受,并以此在关系中控制对方。

同时,潜在伤害者的情绪发泄会偏向极端化,例如大吵大闹,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这样的人很可能情绪稳定的时候表现正常,甚至被人评论“脾气好”,但在情绪爆发的时候容易失控,用极端的方式发泄情绪,出现攻击行为。

与情绪极端不稳定的人相处,你会感到疲惫,自尊心有时会受到伤害,甚至感到与TA相处时战战兢兢。很多家庭暴力的加害者就是如此,上一秒咆哮殴打,下一秒下跪认错。你和TA的相处中,会经常对自我怀疑,如履薄冰。


胡益华,先后杀害4人,包括一对情侣、2名交警。从二十多岁便开始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平日很少发火,被身边人公认“内向、斯文客气,善良勤奋”,一旦发火就动手走极端,曾因发现女友和其他男人网聊,便当众将女友压在地上暴打。

后来,情绪不稳定的现象继续恶化,时而一个月不说话,时而砸东西打老婆,还会买仿真枪在家里练习枪法。最终情绪爆发,被抓获时还面带微笑。




共情能力低是危险人格里较为重要的特质。通常认为,一个共情能力高的人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他人的处境,能感知到他人的情感。而共情能力低的人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也不懂得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情绪。

共情能力低的人通常比较自我,只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缺乏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检测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可以从TA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对小动物和不幸者的态度中观察。一项针对一系列精神变态(Psychopath)的罪犯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他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虐待动物的历史。

例如滴滴的恶性事件发生后,有人会发表一些不堪入目的评论,带有挑逗意味地责怪受害者,或是语气里透露着对受害者的轻视和鄙夷。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缺乏共情的能力,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落井下石。


重大连续杀人犯白宝山在第一次被捕的时候有如下言论:“如果法律判我20年,我出来杀成年人;如果法律判我无期,减刑后我出来年纪大了,没能力杀成年人了,我此时就杀孩子,到幼儿园去杀,能杀多少杀多少,直到杀不动为止……”

他的言论明显透露出对他人生命的极度冷漠,毫无共情,最终以报复社会为由,连续犯案,杀害了17人。




普通人的自恋心理一般是健康的,拥有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这个认知也是稳定且有弹性的。而过度自恋的人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接受违背自我想法的人和事。过度自恋的人情绪也极不稳定,因为太过注重自我,觉得世界和他人都应听信于自己,当TA无法控制事情的时候,会产生自恋破碎,导致出现攻击行为。

过度自恋的人也会夸大自我,自视甚高。但TA们的内心体验其实是非常的自卑,无法接受真实自我与想象的落差,不能承受挫折,一旦受到对自我的打击,很可能会作出极端的伤害行为。

同时高度自恋的人犯错时不会承担后果,经常不守约、不可靠、不负责任。TA们总是把原因归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并且TA们无法意识到自己在逃避责任。TA们无法抑制住寻求即时正反馈的冲动,总是寻求身心上的愉悦,因此容易作出像撒谎、出轨、偷窃之类的不道德和违法行为。


朱海洋是留学美国的博士生,在常人眼中极度优秀,自视甚高。由于成绩好、从小深受重视,他内心很难接受挫折和失败。

因此,当他追求一名女生时,无法接受自己会失败的现实,巨大的心理落差催生出极端行为:在咖啡馆将该女生的头颅割下。




潜在伤害者可能缺少精神上的支持,朋友少,家人疏离,没有归属的团体。因为没有家人或朋友情感上的陪伴,TA们的情绪很少被听到或被尊重,在面对压力时缺少外部力量的帮助,很难利用身边的支持资源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一方面由于TA们生活中没有帮助他们的资源和系统,使得他们更难以处理自己面临的压力和窘境;另一方面他们身上的特质也将关心他们的人拒之千里。他们经常没有稳定的工作,或者没有稳定的朋友圈,很难和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这和健康的内向性格是有本质区别的。


强奸未遂杀害中传学生的李斯达,是缺乏精神陪伴的典型案例:李斯达从小遭受父亲的家暴,在外又性格孤僻、不善交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面对压力缺乏外部帮助,更倾向于独自发泄,比如大清早在宿舍楼道内捶墙、在教学楼前打坐、在地铁里运气练功。




心智不成熟的潜在伤害者,在面对生活事件的时候,常使用相对原始的防御机制来应对压力,表现上行为冲动、不受理性控制。例如:

否认:行动上否认,掩耳盗铃,无视自己的责任。对现实的否认,相信传销、邪教,容易被洗脑。

退行:在压力状态下退化成幼儿的态度,用幼稚的方式对待问题。脾气暴躁地指责别人,面对压力时哭闹,将问题抛给他人,或者一言不合就大骂或动手,都是极弱的冲动控制能力。

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不体验糟糕的情绪,而意味着当TA遇到困扰的时候,更能够使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外部资源来帮助自己调节。而若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就只能通过不假思索的冲动行为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则更容易在行动中伤人伤己。


药家鑫的父母对他的教育特别严格,导致他从小就特别压抑自己的情绪,面对问题没有健康的防御机制来消解。开车将人撞倒后,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救人,而是必须掩盖事实,在行动上完全否认了自己的责任,掏出小刀将被害人捅死后逃跑。




控制欲极强的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在此讨论的控制欲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控制。控制欲极强的人的自我意识也较强,通常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从不认为错在自己身上。

TA们缺少分寸感和界限感,认为他人应按自己的要求行事,不懂得尊重他人。TA们的观念里通常只有“非卑即亢”,而没有平等相处的概念,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当你在和TA们相处的时候,常常对自己的价值感感到怀疑。

在一段关系里,TA们可能是非常多疑的,试图控制你的一切行为。如果你没有按照TA的方法去行事,对方就有可能通过威胁、祈求、哭闹等方式来情感操纵。TA们的内心也极其敏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比如处女情结是一种控制欲强的表现,否认他人的客体性,只将对方看成自己的附属品。


顾城是一个有强烈控制欲的人,他控制谢烨的一切,甚至要求她必须按照他的方式去生活。他不许谢烨打扮,穿衣服必须经过他审查,禁止她穿泳装。到后来甚至要求谢烨辞职,阻拦她去读书,要她留在家里当顾城的保姆。

顾城有一个出名的情妇英儿,谢烨接受了他的情妇,但在谢烨想要与顾城离婚追随另一个人的时候,顾城崩溃,用斧头砍死谢烨后自杀。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面对具备危险人格的人,不要说“都是我的错”试图安抚对方,不要因为害怕就试图把对方的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

当然,越早避免让自己置身危险,发生惨剧的可能就越小,请你从调整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

1. 首先,请不要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记得尽可能向你信任的家人、朋友敞开心扉,分享你的生活细节,也许他们会嗅到那些你不确定、没察觉到的危险信号。

2. 请勇敢求助。有时候身陷一段伤害性的关系中,受害者常会感到羞耻和恐惧。这也是很多遭遇伤害的人迟迟不发出求助的原因。但请你不要怕,尽可能地寻求身边的帮助,你可以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

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群体里,任何时候你都无须独自一人面对危险。

Tanny+包子 撰文
野生好人 插图

2018年9月3日星期一

Kindle Paperwhite(第7代)

2016年9月24号我从亚马逊中国买了一个 Kindle Paperwhite(第7代) ,白色,958元, 2015年6月17日 Kindle Paperwhite(第7代)发布,2016年4月26日发布中国区独有的白色版。

Amazon Kindle 是由 Amazon.com 生产的一系列电子书阅读器,就是一个专门用来看电子书的阅读器,分两个系列,用电子墨水显示屏的 Kindle 系列和用 IPS TFT屏幕, 定制 Android 系统的 Kindle Fire。Kindle 显示不了彩色,能看书,也可以很费劲的浏览网页,Kindle Fire 就是一个亚马逊定制的平板电脑。

目前(2016-09-27)亚马逊在售的电子墨水屏 Kindle 有四种,558元的 Kindle,958元的 Kindle Paperwhite,1499元的 Kindle Voyage,2399元的 Kindle Oasis。

用 Kindle 看书最大的好处是眼睛舒服,Kindle 显示屏就6英寸,拿着,带着方便,一次充电可使用几周,官方的说法是:如果每天阅读半个小时,在无线连接关闭的情况下,即使将阅读灯的亮度设置为“10”,一次充电也可持续工作六周。电池续航时间会根据灯光亮度和无线连接使用而不同。

给 Kindle 添加电子书:

通过亚马逊官网购买电子书,在你的 Kindle 设备上登录后可通过 WiFi 手动或自动下载你购买的电子书到你的 Kindle 设备上,当然你也可以在 IOS ,Android ,Windows,Mac上通过 Kindle 阅读软件看你购买的电子书。
通过电脑直接把电子书复制到 Kindle 设备上:数据线连接 Kindle 和电脑(Windows/Mac/Linux),把你所下载的电子书放到 Kindle 盘符的 documents 目录下,断开数据线连接即可,这种方法不会同步阅读进度和书籍到其他的 Kindle软硬件客户端。 

用电子邮件推送电子书到亚马逊中国的云空间,再同步到 Kindle 终端。Kindle 推送教程:教你用电子邮箱推送电子书
Kindle 原生系统目前支持以下几种文档格式的推送:
Kindle格式 (.mobi, .azw) – 推荐
PDF (.pdf)
Microsoft Word (.doc, .docx)
HTML (.html, .htm)
RTF (.rtf)
Text (.txt)
JPEG (.jpeg, .jpg)
GIF (.gif)
PNG (.png)
BMP (.bmp)
你想将个人的PDF文件转换为Kindle格式,可以在电子邮件的主题栏中填写convert,亚马逊会自动把你的PDF文件转换成AZW格式,不过中文PDF文件转换的结果并不好,在Kindle设备上看PDF文件很费劲,不能重新排版,也不能调整字体大小。

亚马逊网站上经常搞活动,特价,一元特价,0.1元特价,限时免费的电子书经常有,也有常年一直免费的免费电子书。电子书都比实体书便宜,不过没向我想象中的便宜,有的也就就是实体书的七八折的样子。不想花钱找盗版装 Kindle 上看也行,现在也有些网站提供.mobi, .azw格式的电子书下载,或者直接用搜索引擎搜索相应格式的电子书,找到其他格式的电子书也可以自己用软件转换格式后添加到 Kindle 设备内。

相关资料:
软件
Calibre:制作,推送,整理电子书的软件。
Kindle Mate:在Windows计算机上管理Kindle设备内笔记和标注。
资料:

2018年1月9日星期二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作者:武志红   文章原链接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仗。
  然而,如果没有学会尊重并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就会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确的信条。
  一旦我们过于依赖这些信条,它们就会成为僵硬的教条。
  并且,很多这些信条,本身就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
  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爱情也是最难把握的,这时的感觉似乎过于纷繁复杂,于是我们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觉,而去信赖一些教条,这是非常危险的。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信念一旦成为教条,就会成为枷锁。

(一)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
  这是关于爱情的最普遍的教条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条。
  对于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而言,这个信条正确。但对于一个心态充满恨的人而言,这个信条错误。
  之所以如此,是由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所决定的。
  假若一个人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是相爱的。那么,这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好。
  但假若一个人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是病态的,是相互对立甚至仇恨的。那么,这个人越爱你,就会对你越糟糕。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结果。并且,一个外部关系越重要,我们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厉害。所以,一个内心恨越多的人,他越爱一个人,他就越是那个人的地狱。
  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在新浪网的社会新闻中看到男人杀死自己的爱人的新闻,便是这个道理。
  又如,多数连环杀手选择的攻击对象是有共同点的,譬如一个连环杀手的受害者都是红上衣和长头发的女子。那么,可以说,这一类型的女子,便是这个连环杀手的梦中情人,是他所爱的对象。但他越爱她们,他就越想攻击她们,因为他的“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的妈妈”的关系充满暴力和仇恨。
  当然,多数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中是既有爱又有恨,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于是,多数人的爱情势必会爱恨交集。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基本是温暖的、和谐的且最好还要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果,那么,一个简单的前提条件是,你和爱人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基本是温暖而和谐的。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爱到极致,恨也到极致。那么,这个渴望本身就说明,你的内心是分裂的,是冲突的,而你也势必会去寻找那种内心严重分裂的人。
  在自由恋爱时代,只要爱人不是你被迫选择的,那么爱情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是你主动选择的。
  所以,只要是自由恋爱,试着不谴责对方,试着从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后主动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无论是谁,其内心一定是有分裂的一面的,并且这一面一定会在爱情中展示出来。你如此,爱人也如此。爱情既是两人美好一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也是两人分裂一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如果两人都乐意承担各自的责任,那么两人的内心都会得到很大的修复,爱情就起到了极大的治疗效果。
  我们一定要看到爱情的这一面,否则很容易会对爱情产生失望。
  最后,我再次强调,尽可能地远离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的人,除非这个人有自省的能力。

(二)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我们都渴望爱,但又不敢相信爱,非要看到对方给出爱的证明,我们才敢相信。
  这种心理,女性尤甚。
  那么,对方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爱的证明?
  很多人内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爱。假若对方越忘我地爱我,甚至会不惜践踏他的尊严,可以为我的一顶点利益,而舍弃他的一切,包括财富和生命……
  假若你有这个自觉或不自觉的答案,那么等待着的你,便是地狱。
  因为,一个人在追求你的期间越忘我,在关系确立后就越容易“忘你”。这种巨大的转变,会令很多人愕然。尤其是女子,她会认为,恋人追求自己期间之所以那么忘我,原来仅仅是抱着一个目的——得到她的身体,而一旦得到了,他的自私的本性就出来了。
  这样的说法,会令男人看起来极其居心叵测,极其险恶。
  居心叵测的男人肯定有,而且数量也不是极少数。不过,就我了解,多数那种先是忘我而后“忘你”的男人,是真诚的。追求期间,他们是真诚的忘我,关系确立了,他们是真诚的“忘你”。
  因为,忘我和“忘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
  我们为什么会痴爱一个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对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他就越容易产生迷恋性的痴爱。
  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他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没得到爱人,那么这个幻象就永远不会破灭,于是这个人就会永远爱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爱人,他会发现爱人并不是他的“理想自我”,于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爱人从他的“理想自我”变成了她自己,于是,忘我就变成了“忘你”。
  这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一个关键原因。
  当然,这个游戏是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心态健康的女子,看到一个忘我痴迷她的男子,尽管意识上可能会为他感动,但本能上觉得不舒服,觉得有些东西不对劲,并因而远离这个男子。但一个内心缺乏自爱的女子,她过于警惕,难以相信一个男子的爱,她必须要看到那个男子忘我的爱,她才能放下警惕,才以为这个男子爱她。
  于是,被追求期间,她享受男人的忘我的爱,关系确立后,她忍受男人的“忘你”的折磨。
  其实,假若用心去感觉,那么她会发现,这个男子恋爱期间的忘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他看似在忘我的爱,但其实根本就不了解她,根本就没看到她的真实存在,他爱的只是他投射到她身上的幻想而已。
  这个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恋爱期间极其“忘我”的女子,一样容易是爱人的地狱。

(三)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
  这句话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人们都是爱学习,爱自省的。
  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话更准确——“江山易改,本性难易”。
  也就是说,一个懂得爱的人,会一直懂得爱;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一直不懂得爱。爱的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
  如果用内在关系模式的概念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相爱的人。不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不相爱甚至相对立的人。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于是,童年与家人关系和谐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达到和谐,童年与家人关系冲突太激烈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产生冲突。
  这种投射是相当恒定的,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
  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
  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他的年龄越增长,遭遇的爱的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四)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
  看过一些所谓恋爱手册,很多手册都提到,要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假若他与他们相处融洽,那么他就会与你相处融洽。
  我一度以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然而,了解了无数爱情故事后,我发现,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有限。
  因为,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仍然远不如情侣关系。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配偶和孩子冷漠,对外人亲热。
  这种现象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对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感深度不强的关系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对亲人,他不愿意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
  于是,一些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但同时又特别有心计的人,会出现极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简直像个圣人,在家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么,该怎么办?该怎么去判断这个人?
  其实很简单,就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如果这个人以前谈过恋爱,有过深度的亲密关系,试着去了解一下他在这个亲密关系中的真相。
  判断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最好的办法是看他的亲密关系。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糟糕,但和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系平等而和谐,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健康的,他对外人的糟糕态度,可能是理性学习的结果,改起来比较容易。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这一点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五)他说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
  男权社会要求男人行,男权社会的女性也渴望男人很行。
  尽管,现代社会不再那么男权主义了,即便有些女性自己很行,不需要男人太行才能生存了,但“男人相对行,女人相对不行”这种观念仍然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可以说是目前每一个主流文化的集体无意识。
  男人让女人相信自己行的方式有两种:一、展示自己的优点;二、否定女人的优点。
  假若一个男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么,他会倾向于使用第一种方式,而较少使用第二种方式。
  假若一个男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不行”,那么,他会倾向于使用第二种方式,而较少使用第一种方式。
  假若一个男人的“我行,你不行”的程度非常严重,那么他会将第二种方式当作常态方式,频繁否定自己所爱的女人。
  有趣的是,在恋爱期间,很多女人因频繁被恋人否定而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后,她们的想法居然是“既然你总是说我不行,那你一定行了,既然如此,我就靠你了”。
  但最后,她们发现,这个男人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否定自己,这时,她们有了愤怒,有了窒息感。并且,这个男人自己的能力也不怎么样,甚至很糟糕。
  女人有时也会频频使用否定恋人的方式,但她们即便使用,一开始也是比较隐蔽的。相比之下,男人似乎获得了否定女人的资格似的。甚至,一些女强人对我说,假若她们的自信没被男人严重摧毁,她们对恋人会缺乏感觉,会觉得他们不够她们依靠。
  所以,这也是一种双重奏。漫长的男权社会制造了这种集体无意识:女人就是不行,男人就是行。于是,在一个男人面前,如果女人产生不了“我不行”的感觉,似乎爱就难以产生。
  男人多少都懂得这一点。于是,男人普遍习惯于否定女人,也习惯伪装得很行。并且,自己内心越自卑,就越伪装得“我很行”。他越伪装,就越对所有会唤起他自卑的信心敏感,于是就越要打压自己所爱的女人的自信。
  然而,说“你不行”和“我行”并没有必然联系。

(六)受过伤,会更懂得珍惜
  很多男人发展新的感情时,常做的一件事是诉苦。他们将自己的以前的感情描绘得那么糟糕,将自己的前女友或前太太描绘得那么可怕,于是作为倾诉对象的女子的母性被触发了。
  并且,一些女子爱上这些男人时会想,他们既然受过伤了,那么会更懂得爱更懂得珍惜我了。
  有时,女人也会向男人诉苦,而一些男人的保护欲望也被激发了。
  然而,作为倾诉对象的人忘记了一点,倾诉者是自由恋爱,以前的恋人是他们的自由选择,他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有至少一半的责任。
  我们常讲,人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这只是愿望,事实是,具有这种宝贵素质的人总是少数,而多数人的人生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势都一模一样。
  所以,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是一团糟。那么,他和你的前景更大的可能性也是一团糟,而不是突然变得更好。
  除非这个人有这样一个素质:他在向你倾诉时,很少描黑对方,而主要是在反省自己的责任。不过,假若一个人具备这种素质,你会较少听见他诉苦。
  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和他以前的恋人迥然不同,似乎你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你与他,会和她与他是完全不同的。
  从你所扮演的角色看,从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的确如此。但从整个关系的角度看,这次感情和上次感情,其实是一回事。
  一个女子,是女强人,她操心前夫的一切,而她的容貌、收入和其他一切外在条件也都比前夫好。但最后,这个“没良心的”还是离她而去。他宁愿过着流浪汉一般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她身边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这个女子大受打击,觉得自己很委屈,以前那么辛苦,但男人不买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于是,她改变了择偶标准,以前她倾向于选择柔弱的男子,那样才能激发她的保护欲望。现在,她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强人。
  她身边的男强人不少,而她的条件也不错,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男强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对她而言,这看起来,事情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她操心一切。未来,她的伴侣操心一切。
  但是,从关系的整体上看,这仍然是一回事,以前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以后的关系仍然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以前,她做控制者,她的前夫感觉到窒息,于是逃走了。未来,她做被控制者,就有机会去体会她的前夫所感受过的窒息感了,那时,她将和前夫一样产生逃跑的冲动。
  这种非此即彼的轮回,和简单重复的轮回,是一回事,都源自我们简单地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上来。
  譬如这个女子,她的问题首先源自,她的内在关系模式中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程度太重了。于是,她的爱情中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程度一样会太重。她有时以控制者自居,有时又以被控制者自居。但不管是做控制者,还是做被控制者,她都渴望自己的亲密关系,有一个人操纵一切,而另一个总是服从。这种关系势必会出问题,控制方势必会觉得累,而被控制方势必会感到窒息。
  假若她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那么她的爱情就会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许多人拒绝反省,拒绝改变自己,而只是梦想着找到一个“正确先生”或“正确女士”,但结果不过是在收获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而已。

(七)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这种信念,放到事业上,基本成立,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为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爱情:越付出,越没有回报。
  在一个征婚网站上,我看到一个女子动人的个人说明,意思是,她会付出百分百的爱,而且不计较男子怎么做。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因为她的脸上都写着那种为了爱不顾一切的神情。
  我给她写了一封信,建议她不必这么百分百的付出,而且最好多少要计较一下男子对她的做法。
  她最好这么做,否则一定会陷入不幸。
  这种想法,看似非常伟大,但其实是一种很深的自恋。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她是自顾自地付出。她的付出是她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恋人的需要。
  真爱是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从而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理解对方,能够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做考虑。
  然而,理解很难,而付出则相对容易多了,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们的需要,是他们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是他们的强迫性习惯,想让他们不付出,反而成了难题。
  并且,在感情中一味付出且对恋人没有丝毫要求,这种做法有时还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既然已经做得这么完美,我是问心无愧了,那么我们的关系中再有什么问题,都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你的责任了。
  显然,这种信息中透露这样的含义:我是好人,而你是坏蛋。
  这是一味付出者的潜意识深处的信息,因为这一点,这种绝对的好人,势必会找一个明显的“坏蛋”。例如,一个女子找了个酒鬼,她痛不欲生,求他去做心理治疗,他成功地戒酒了。随后,他们莫名其妙地离婚了,而她随即又找了一个酒鬼男人,这样她就又可以玩这种归咎的游戏——“我做得这么好,而你这么糟糕,你还有什么好指责我?”
  所以,在爱情中习惯扮演绝对付出者的人,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

  爱情是人生中的头号难题,是最大的快乐源泉,也是最大的痛苦源泉,所以围绕着爱情的危险教条非常多。我只写了七种比较常见的。不过,大家也不能将我的看法绝对化,否则它们也成了新的教条了。
  我了解的所有爱情悲剧,都可以看到两个信息:第一,危险的信号很早就被当事人感觉到了,但当事人没有尊重自己的感觉;第二,每一个自由恋爱导致的悲剧,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所主动推动的,不管你看上去多么无辜,做得多么完美,你的爱情悲剧,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它比这些教条更真实更可靠。
  此外,一定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省自己,而不是总玩归咎对方的游戏。
  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如果有人让我就该找什么样的恋人这一点提建议,那么我要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一定要找一个有自省能力的人。如果一个人缺乏自省,拒绝自省,那么,他的那些看似美好的做法中,一定藏着危险的潜意识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