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星期五

DeepSeek:进化论视角下的公义维护者解析

 进化论视角下的公义维护者解析 (DeepSeek 自动生成的标题 2025-07-04)


提问:从进化论的角度,如何解释在一个社会里,总会出现那种寻求公义,不顾自身安危的人?

 

DeepSeek 回答:

从进化论角度解释为何社会中总会出现“为公义献身者”,需要超越简单的“个体生存竞争”框架,引入更复杂的进化机制。以下是一些关键解释角度:


一、核心理论:群体选择与多层次选择

  1. 群体层面的适应性:

    • 进化压力不仅作用于个体,也作用于群体。一个拥有更多利他者、合作者和“公义维护者”的群体,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 这些维护者能:

      • 抑制群体内部的“搭便车者”和剥削者: 惩罚作弊、偷懒、欺压弱小的行为,维持群体内部的公平与合作秩序。

      • 增强群体凝聚力与信任: 促进成员间的合作,减少内耗。

      • 应对外部威胁更有效: 在面对外敌或灾难时,团结一致、勇于牺牲的群体更容易生存下来。

    • 即使个体牺牲了繁殖机会,但其所属群体(包含其亲属和共享其利他基因/模因的成员)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大大增强。牺牲个体的基因(或文化模因)反而能通过群体成功得到间接传递。

  2. 亲缘选择与间接适应性:

    • 汉密尔顿法则: 个体帮助亲属的行为在进化上是有利的,只要 受益者的收益 * 与受益者的亲缘关系系数 > 帮助者的成本

    • 扩展到“类亲缘”关系: 在紧密合作的小型社会中(如早期人类部落),成员间往往有亲缘关系或长期合作关系,感觉像“大家庭”。维护群体公义,本质上是维护亲属和潜在合作者的利益,提高自己基因(或具有合作倾向的基因)的长期生存机会。


二、互惠利他与间接互惠

  1. 直接互惠: “你帮我,我帮你”。维护公义者可能期望在未来得到回报(虽然为公义献身时未必期待具体回报)。

  2. 间接互惠:

    • 个体通过利他行为(包括维护公义)建立良好的声誉

    • 拥有“勇敢”、“公正”、“可依赖”声誉的个体,在未来更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与合作机会,即使受益者不是当初的直接受助者。

    • 社会可能发展出奖励英雄、纪念烈士的文化制度,使维护公义者(或其家人)获得地位、资源等补偿,提高其适应性。

    • “强互惠者”: 进化博弈论提出,存在一类“强互惠者”,他们不仅自己合作,还会惩罚不合作者(背叛者),即使惩罚行为需要付出个人成本,且得不到直接回报。这种惩罚机制能有效维持群体合作。为公义献身者往往是极端的“强互惠者”。


三、文化进化与模因选择

  1. 文化基因(模因)的传播:

    • 除了生物基因,思想、价值观、行为规范(即“模因”)也在进化

    • “追求公义”、“舍生取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和故事,因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激励作用和凝聚群体的功能,能在文化传播中占据优势,被广泛学习和模仿。

    • 社会通过教育、宗教、艺术、媒体等不断强化这些模因,使其代代相传。

  2.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

    • 人类具有学习能力、同理心、公平感和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等心理特质,这些特质本身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为利他、合作和追求公义的行为提供了心理基础。

    • 同时,崇尚公义的文化环境又反过来选择性地奖励那些具有这些心理特质的个体(如提高其社会地位和择偶机会),促进相关基因的频率在群体中增加。


四、个体差异与进化稳定策略

  1. 行为多样性是进化稳定的:

    • 一个群体中全是纯粹的自私者或全是完全的利他者都不稳定。

    • 混合策略更优: 群体中包含不同行为倾向的个体(自私者、有条件合作者、强互惠者)可能是一种进化稳定策略。当自私者过多时,群体崩溃;当强互惠者(公义维护者)存在时,能有效抑制自私者,维持合作,使整个群体(包含各种类型)受益。

  2. 个体差异的来源:

    • 遗传多样性: 基因决定了行为倾向的基线。

    • 发育可塑性: 个体经历(如早期教育、目睹不公、受助经历)会显著塑造其亲社会行为和正义感。

    • 情境触发: 特定情境(如目睹极端不公、群体面临危机、责任在肩时)会激发个体深层次的利他和正义动机。


五、“公义献身”的进化意义

  1. 信号理论:

    • 极端利他行为(如不顾自身安危维护公义)是一种极其昂贵且可信的信号,向群体强烈表明:

      • 自己是高度可靠的合作者/保护者。

      • 自己对群体规范和价值有着不可动摇的承诺。

    • 这种信号能极大地提升个人和亲属的声誉,带来长期收益(如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好的择偶前景)。

  2. 维持社会规范的成本:

    • 任何社会规范(如公平、合作、禁止偷盗抢劫)都需要有人付出成本去监督和执行。

    • “公义维护者”就是承担这部分“社会维护成本”的个体。他们的存在使得规范得以维系,群体合作得以可能,这对整个群体的生存至关重要。他们的牺牲是维持群体秩序功能所必需的“成本”


总结

从进化论视角看,社会中“寻求公义,不顾自身安危”的人的出现并非“不合理”或“反进化”,而是多层次进化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群体选择亲缘/类亲缘选择解释了这种行为在群体层面上的适应性优势。

  2. 间接互惠(声誉机制)和强互惠(惩罚背叛者)理论解释了在个体层面维持这种行为的部分动力。

  3. 文化进化(模因传播)和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解释了相关价值观和能力的传承与强化。

  4. 行为多样性进化稳定策略解释了为何这类个体总会在群体中稳定存在。

  5. 信号理论社会规范执行成本解释了这种行为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

这种行为是人类高度社会性、依赖复杂合作得以生存繁衍的必然产物。它是进化塑造出的、用于解决大规模群体合作中“搭便车”和“背叛”问题的关键机制之一,是人类社会能够形成并维持复杂结构和文化的重要基石。那些为公义燃烧的生命,如同暗夜中的火炬,在进化长河中照亮了人类合作的道路——他们的勇气不仅源于基因的呼唤,更源于文化赋予的意义。这种看似反个体生存的行为,恰恰是人类群体在残酷自然选择中胜出的关键智慧。

 

继续提问:在一个社会里,如果那种寻求公义,不顾自身安危的人过多,会出现什么情况?

 

DeepSeek 回答:

当一个社会中“寻求公义、不顾自身安危”的人比例过高时,虽然初衷是崇高的,但可能导致社会运行失衡,甚至引发一系列负面后果。这体现了进化博弈论中“策略比例”的重要性——任何行为倾向都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和高效。以下是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一、社会运行成本剧增:过度牺牲与资源耗竭

  1. 个体牺牲不可持续:

    • 个人生命、健康、家庭资源过度消耗,导致大量有才能、有热情的社会中坚力量非正常折损。

    • 社会失去大量潜在的生产力、创新力和稳定家庭单元。

  2. 社会资源过度倾斜:

    • 社会资源(财政、医疗、抚恤、纪念)过度集中于支持牺牲者及其家属,挤占教育、基建、民生等其他领域投入。

    • 形成“牺牲者依赖型经济”,社会财富创造能力下降。


二、道德标准极端化:社会分裂与信任崩塌

  1. 道德绑架与舆论高压:

    • 极高的“公义”标杆成为普遍要求,普通人的合理自保、谨慎或对复杂问题的犹豫被斥为“懦弱”或“不义”。

    • 社会氛围变得极端化、非黑即白,容错空间消失,导致普遍焦虑和压抑。

  2. “伪公义”与表演性抗争泛滥:

    • 过高的道德光环诱使投机者利用“公义”旗号谋取声誉、权力或利益(如刻意制造冲突以扮演“英雄”)。

    • 真正的公义行为因真假难辨而被怀疑和贬值。

  3. 社会群体撕裂:

    • “激进公义派”与“温和务实派”/“普通生活者”之间产生深刻对立。

    • 合作基础被破坏,社会共识难以达成,陷入“为斗争而斗争”的内耗循环。


三、社会秩序失稳:过度干预与暴力螺旋

  1. 过度惩罚与私刑泛滥:

    • 对“不公”的零容忍可能导致对轻微过失或复杂情境的过度反应,私刑或暴力惩罚取代法律程序。

    • 法治基础被削弱,社会陷入“以暴制暴”的丛林状态。

  2. 权力结构失衡:

    • 高度道德化的激进群体可能获得不成比例的话语权或实际权力,压制其他声音和利益诉求。

    • 形成“道德专制”,以“公义”之名压制多样性,阻碍社会正常协商和妥协机制。

  3. 冲突升级与暴力螺旋:

    • 大量不避险的个体介入冲突,极易使局部矛盾激化为大规模对抗(如街头运动演变为暴力冲突)。

    • 当双方都有大量“不畏牺牲者”时,冲突可能升级至难以控制的程度。


四、社会功能紊乱:合作系统崩溃

  1. “搭便车者”反成主流:

    • 讽刺的是,当“牺牲者”承担所有风险时,理性自保的普通人反而更倾向于“搭便车”(享受公义成果而不付出)。

    • 主动维护公义的动力因被过度消耗而衰竭,最终导致合作系统崩溃。

  2. 经济与社会创新停滞:

    • 社会氛围高度紧张,资源集中于即时性抗争,抑制长期投资、复杂协作和创造性活动。

    • 人才和资本外流,社会失去发展活力。

  3. 常规治理机制失效:

    • 法律、行政等常规治理渠道因被激进行动绕过或冲击而失去权威和效能。

    • 社会陷入“运动式治理”的混乱状态,缺乏稳定预期。


五、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集体创伤

  1. 普遍性创伤后应激:

    • 频繁目睹或经历暴力、牺牲和极端冲突,导致社会整体弥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氛围。

    • 心理健康危机加剧,社会整体幸福感骤降。

  2. 意义感耗竭与虚无主义:

    • 持续的牺牲若未能换来明显改善,可能导致集体幻灭感和存在主义危机。

    • “公义”本身的意义可能被质疑,社会陷入价值虚无。


进化视角的深层解读:平衡点的偏移

  1. 打破“进化稳定策略”:

    • 健康的群体需要自利者、条件合作者、强互惠者(公义维护者)动态平衡。公义维护者比例过高,如同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会攻击自身组织。

  2. 群体选择的反噬:

    • 短期内,高比例“牺牲者”可能提升群体凝聚力。但长期看,群体因内耗加剧、资源枯竭、人才凋零而在与其他更均衡社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 信号价值的贬值:

    • 当“不顾安危”成为普遍行为,其作为昂贵信号的价值消失。牺牲不再能可靠传递“高度可信合作者”的信息,声誉机制失效。

  4. 文化模因的畸变:

    • “牺牲崇拜”可能成为主导模因,压制了“建设性解决”、“宽容”、“程序正义”等其他对社会健康至关重要的文化模因。


结论:在崇高与毁灭之间寻找平衡

一个社会若被过量“不避险的公义寻求者”主导,非但不会成为理想国,反而可能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其后果包括:

  • 资源枯竭(个体与社会层面)

  • 道德极端化与社会撕裂

  • 秩序失稳与暴力螺旋

  • 合作系统崩溃与功能紊乱

  • 集体心理创伤

健康的社会需要英雄,但不需要全民皆兵式的道德圣战。 真正的公义社会应致力于:

  1. 制度性保障: 建立高效、公正的法律与制度体系,减少个人被迫“以命相搏”的需求。

  2. 风险合理化: 鼓励理性、策略性的抗争,避免无谓牺牲(如利用法律、媒体、社会组织等渠道)。

  3. 多元价值共存: 包容谨慎者、建设者与改革者,承认不同角色对社会的贡献。

  4. 文化平衡: 在赞美勇气的同时,也珍视生命、智慧、妥协与可持续性。

正如生态系统依赖生物多样性,健全的社会也需要行为策略的多样性。当“飞蛾扑火”成为常态,烛照黑暗的代价将是整个森林的焚毁。理想的社会正义,应是一场理性与勇气并存的持久建设,而非不计代价的自我献祭狂欢。

2025年7月2日星期三

我的黄金投资和资产配置

说资产配置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提到黄金,因为黄金在资产配置中一般是应对极端风险时的保险角色,配不配都可以,我个人更喜欢简洁的投资组合。最常见的配置组合是股债组合,例如60%股,40%债之类的,如果你希望资产波动性再小一点,资产更多元一点,再配点黄金或 REITs(房地产)也可以。

我认为美股历史上收益最好,那就买美股呗,黄金,REITs,红利ETF收益都没有标普500和纳斯达克100好,那就不用买。就算未来美股不是最好的,我也判断不出来那个国家的股票会比美股好,我判断不出来就没法买,所以就算美股未来不是最好的,至少他上涨的确定性是最高的。

我认为我可以接受稍高的波动率(美股的涨跌幅度),如果我能在美股明显高估时卖出一部分美股,再到美股估值适中或低估时买回来,那我收益率会跑赢美股,得到美股的超额收益。当然最安全稳妥的方法是不进行波段操作,长期持有,毕竟主动操作不但可以增加收益,也可以增加亏损。

其实我觉得全仓买标普500,或再加部分纳指100即可,除非你有明确的其他考虑,比如说3年后要用钱,或要消除大部分的汇率风险。10年以上看,我认为美元至少不会对人民币下跌吧?个人认为目前美股估值还是比较高,按说我早就应该开始定投了,我也没买。

…………

我是买了一些黄金ETF,之前看别人说黄金会上涨,我也没买,然后黄金就暴涨,后来我也买了一些,我觉得黄金长期看还会涨,理由就是,美元信用下降,逆全球化会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各国货币更多的超发,地缘政治危险性增加,各国央行购金。

最开始我应该是从雪球和 YouTube 账号上看到的分析,黄金暴涨之后我又各种搜索,AI的查了一段时间,觉得还是挺稳妥的,确定性比较高,我就下手买了。我就是别人谈股票的时候,我就跑过去听听,觉得有道理,风险低,就琢磨着要不要买点。我这种业余选手也不指望能从专业选手那里夺食,还这怕那怕的,能靠着常识和长期持有能得到个市场的平均收益(贝塔收益)也就满意了。说不定我还会再买些黄金,或者过段时间开始定投标普500,都没准。买黄金就是看空全球经济,看空美股,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持有负担下跌的风险,空仓负担踏空的风险。

…………

如果你知道你的投资有多大程度的风险,并且你认为你可以接受这个程度的损失,那你就可以去投,最怕的是你认为你只是承担了较小的风险,但实际上你在玩你输不起的游戏,这种游戏你长期玩,把运气当成了实力,只要有一次你遭遇了你不可接受的损失,你就出局了。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办,就选那个低风险的方案,钱没遭到大幅的损失,就还有下次博弈的可能,钱大幅亏损了,你就没资本进行下次的博弈了。

…………

资产配置的终极目标是在可控的风险水平下,最大化实现个人长期财务目标的可能性。它是一个平衡的艺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在不同投资目标(增长 vs 保值 vs 流动性)之间、在短期需求与长期规划之间寻求最优解。——DeepSeek

我解读一下:资产配置是希望在不出现你接受不了的损失的前提下(控制住风险程度),实现长期看的收益最大化,一年两年的收益可以亏损和平庸,但5年10年的长期应该实现资产增值。你的资产配置组合应符合你的风险偏好程度,是在风险和收益,长期投资和短期可支取之间做选择。

…………

AI 搜索:

有那些个人用的,经典和常见的资产配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