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5日星期一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摘抄

作者:林欣浩
先秦青铜文明 > 位置 563
“礼制”的本质,是通过道德的手段来指定一种秩序,这是一种比暴力更高效的统治手段。
先秦青铜文明 > 位置 570
我们生活中还有“公交车上要给老人小孩让座”“买东西要排队”“不能破坏公物”等等道德守则。有了它们,国家不花一分钱就可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没有了它们,社会早就乱作一团了。
先秦青铜文明 > 位置 576
我们小的时候都会被家长教育,见到长辈要问“长辈好”,这就是一种看似无用的礼仪:嘴上问好就等于心里尊敬吗?两者没有关系吧!然而就是这一句被全社会不断重复的“长辈好”,逐渐构成了我们社会默认的道德规则:晚辈要尊敬长辈。同样的道理,古代的统治者制定了很多繁琐的礼仪,如儿子见爹要磕头,平民见当官的要磕头,大臣见皇帝要磕头。这些看似无用的规矩慢慢构成了“儿子要听爹的话”“百姓要听官的话”“大臣要听皇帝的话”等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规范就建立起来了。道德规范一旦建立,政府不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就可以让社会保持秩序,不会出现人们互相乱打乱杀的混乱局面。
春秋战国的纷争 > 位置 669
决定战争胜负的,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军师的计谋、主帅的能力、武将的英勇,而是国力。
秦末之乱 > 位置 1359
广大百姓的生活方式是“趋乐避苦”。在老百姓被逼到绝路的时候,“民心”的作用非常明显,决定了百姓们支持哪个政权。可是在尚有一丝活路的情况下,你再“得民心”,也很少有人愿意冒着被杀的风险放弃家园去跟你造反。百姓不在乎哪一方更正义,百姓只想苟活而已。
秦末之乱 > 位置 1367
好,假如我们否认掉“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条,那么在群雄争霸的时候,决定胜负的是什么呢?还记得秦帝国的崛起吗?决定胜负的是国力,是高效合理的治国政策,是赏罚分明的用人制度。合理的国策带来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也就会带来胜利。略次于国力的要素是战略方向。国力有了,如果把国力使用在错误的地方,也有可能导致失败。好比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六国中的一些国家还在互相攻伐,不能及时结成同盟共同对抗秦军。这是六国犯的一个战略错误,也是加速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秦帝国在灭亡时,也犯了战略错误。在百姓遍地造反的时候,秦军的主力部队都在边疆——一支在北方修筑长城,一支在南越驻守。古代交通不便,这两支远在天边的部队不能及时回防,那支驻守南越的军队后来干脆就没有回去保卫朝廷,就地独立了。
隋朝的灭亡 > 位置 3021
我们今天常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常说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好像“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其实假如我们是一个隋朝人,站在隋朝往前看的话,中国统一的时间并不比分裂的时间长:西周统一三百年,结果东周就分裂了五百多年;两汉统一四百年不错了吧,两晋南北朝又分裂三百多年。
唐朝建立,贞观之治 > 位置 3217
“程序正义”是相对于“结果正义”来说的。比如我们在马路上抓了一个人贩子,人贩子丧尽天良啊,太可恨了,我们恨不得狠狠揍他一顿。这个揍他一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结果正义,是一件正确的事。但是它不符合法律上的程序正义,要符合程序正义,我们就要保护这个人贩子的人权,不能打不能骂。哪怕我们亲眼看见他贩卖人口了,在法院审判之前,他也不是罪犯,而是受保护的“嫌疑人”。在成熟的社会里,程序正义一般要大于结果正义。也就是说,假如法院经过调查,发现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人贩子的罪行,那我们明知道他是罪犯也得把他放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结果正义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他眼中的“正义”就不同。比如对于我们来说,结果正义是当场打死那个人贩子。但是对于那个人贩子来说呢,他眼中的结果正义是他逍遥法外。假如我们认为自己所相信的结果正义比其他人的正义更正确,那唯一贯彻这种“正义”的办法只能是暴力。最终会产生一个充满私刑的社会:谁有枪,谁的实力强,就能贯彻自己所相信的正义。这就是一个毫无秩序可言的暴力社会了。所以,结果正义听上去很美好,但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唯一能控制、能操作的,只有程序正义。贯彻程序正义,是要人们事先制定一套尽量完善的规则,用这个规则去维护社会秩序。这规则当然会有漏洞,但也总比没有规则、人人都乱来要好。
唐朝建立,贞观之治 > 位置 3233
乍一看,“嫡长子继承制”很不合理:皇帝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能“立长不立贤”呢,怎么能把国家随便交给一个能力和品格都是未知数的人来管理呢?这国家能好得了吗?古人用多年的经验证明,嫡长子继承制利大于弊。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斗争。假如说“立贤不立长”,理论上挺好,但就像结果正义没有客观标准一样,“贤不贤”也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这就给皇子们以斗争的借口。追求“立贤不立长”,就像追求结果正义的社会一样,最后也会造就一个谁有枪谁就是“正义”的暴力社会。每一次皇权的更替,都会造成全面的宫廷斗争甚至内战,这国家折腾不了几次就完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就是一开始把谁继承皇位这件事给说死了。指着嫡长子对着全国人民说:就是他!就是他!你们谁也甭废话。以“可能会让笨蛋当皇帝”的代价,换取了全国政治的稳定。
明朝的灭亡 > 位置 4732
在同明军作战的这些年,满清对于统治汉人积累起了一套成功经验。多尔衮进入山海关后,做了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他打出“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公开的说法是:我们同大明朝是好兄弟,崇祯皇帝被李自成杀了,我们坐不住呀。我们要清除掉“逆贼”,帮大明朝恢复秩序,帮助百姓恢复生产。为了做足姿态,清廷进入北京后,下令全体官民为崇祯服丧三日。多尔衮的这一招实在高明。古代的中国人特别讲究“汉夷之分”,尤其经过了元朝的屈辱统治后,汉人对于外族入侵极为敏感。换句话说,对于当时仍旧支持明政府的中原百姓来讲,李自成的农民军最多只能算是民族内部矛盾,而满清却是敌我矛盾,是国仇家恨,憎恨级别高出一个等级。多尔衮的这招是什么意思呢?他提醒那些还支持明朝的人:是谁杀了你们的皇帝呀?谁是你们真正的仇人呀?我们可不是来入侵的,我们是来帮助你们报仇的呀!一下子从仇敌变成了朋友。
清朝的建立 > 位置 4967
凡是在特别强调团结的集体里,都会有羞辱新人的现象。羞辱新人的意义就在于,每一个人在加入集体之前,他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这种状态下的人是不能真正服从集体的。羞辱新人,是为了先摧毁他的自尊,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尊严、人格一文不值。等到这个人的自我认同全都崩溃了,再让他经历和队友同吃同住、同享受同患难的集体生活。让他重新建立完全依赖于集体的人格,变成一个集体观念极强,能完全服从集体的人。
清朝的建立 > 位置 4972
多尔衮知道,要想长期统治中国必须汉化,必须采取儒家制度,使用儒家官员。满清得天下太快,儒家知识分子现培养来不及,只能从明朝现有的读书人里选拔。可问题是,明朝末年的那些知识分子太硬了,他们认为自己坚持的价值观比皇帝还大,比死亡还大,所以他们能以死抗争魏忠贤,也能在朝堂上逼着崇祯一次次更改决定。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现在你要他们来管理满清夷狄的天下?就算他们答应了,你用着能放心吗?实行剃发令,第一是把那些拒绝迎合政府的顽固知识分子挑出来,把他们肉体消灭。第二是要让那些嘴上说投降心里面却瞧不起满清的知识分子遭受一次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羞辱:你不是觉得你们汉人高人一头吗?你不是瞧不起满人吗?我现在让你留我满人的头,我看你还骄傲不骄傲呢?你不是号称是儒家的道德模范吗?你不也剃头发了吗,你不也没以身殉节吗,那你还能以道德模范自居吗?你顶着这么一个满族的发型,你还好意思将来再鼓动旁人讲什么汉夷之分,民族大义吗?这剃发,就相当于是知识分子降清的投名状。你先把自己的尊严摧毁,清廷再用你就方便多了。
清朝的建立 > 位置 5195
清朝的皇帝们并不是要惩治所有在文字上犯错的人,真要这么干,天下的读书人早就被杀光了。清廷是要造成这样的效果:让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只要皇帝愿意,可以随时找个罪名让你家破人亡。至于这罪名找不找,什么时候找,就全凭皇帝一个人的喜好了。换句话说,清廷是要全天下的读书人随时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敢乱写乱动。只有他们打心眼里害怕了,这江山才真的稳固。大兴文字狱后,清朝的读书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勇气,纷纷转向翻旧书堆、考据字音字义的“小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