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

承认和尊重自私

 人做事情,总是因为自己能得到某种好处才会去做的,我并非是想把人类的行为动机都解释为不择手段的获取个人名声和物质利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人有五种行为动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动机都是利己的,动机的行为结果有利己又利他双赢的,也有损人利己的,搞砸了的话,还有损人不利己的。

 

你不能指望别人做事情的原因仅仅是造福他人,仅让别人得到好处,你要把利他和利己结合起来。人为了利己的目的,才可能做出利他的行为。比如说,你尊重道德(自愿被道德束缚,不偷东西,不抢劫),放弃了一些短期的利益,但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降低和别人合作时的交易成本),降低别人对你的攻击性,获得长远的,更大的利益。你帮助别人,会在未来你需要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当然也不必做“烂好人” (无原则、无底线地对他人好,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去迎合别人,却往往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被需要感、价值感、人生的意义这些人类需求都可能会导致增加社会整体福祉。人类的心理防卫机制中,压抑、升华、补偿、幽默、利他也都是被社会道德所推崇的,具体例子可以参看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

 

人可以为了自己能避免恐惧,寻求到安全感,去杀人抢劫;也可以为了自己能避免恐惧,寻求到安全感,去为弱者主持正义,扶危济困。

 

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天主教的七宗罪人类不用上大学就会,从出生就会,都干的好着呢。凡是想改造人性,净化人类灵魂的,最后都会使用暴力,成为暴君。不同的社会文化也存在竞争关系,在那些提倡适度互助,尊重个人私利的社会中生活的人,会比生活在过度自私自利,相互掠夺文化中的人更幸福,也比那些生活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太平天国中的人更幸福。

 

有人说:”你开公司做生意,就总有一帮骗子围着你(想骗你钱);你搞政治,就总有一帮野心家围着你(想利用你来实现他的个人野心,而非实现社会公义)“,你想实现某个崇高的目的,驱动别人和你合作,总要让别人得到一些好处,可以是成就感,也可以是实现你们共同的崇高理想,但这种人太少,别人更现实的,更多的诉求,就是金钱和权力,是私利。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是需要很多人通力合作才能推动和完成的,你就不可避免的,要和很多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和他们合作(相互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或许诺未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现实利益的捆绑和推动,才是长久的,稳定的,可行的。英国大宪章就是以封建贵族要保护自己利益为动力而逼迫英王发布的;无数的实现社会公益,推动人民福祉,实现产业强国的伟大公司也都是由自私自利的领导者带领着一帮自私自利的员工创立和壮大的。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讲进化论的书,非常有名,论述了一个以基因为中心的演化观点,听说有人看完了害怕的不敢睡觉,我估计是讲人类是有多自私的,就没敢看,现在我倒是不太害怕了,但没什么耐心看书,所以到现在我也还没看。《美德的起源》内容上可以说和《自私的基因》是对应关系,内容可以总结为:我们之所以拥有道德、正义和合作精神,不是因为人性本善,而是因为这些品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证明是“成功的生存策略”,我就很高兴的看完了。

 

附录:

心理防卫机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I 搜索:

被道德接受和推崇的心理防御机制有那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更新的版本吗?或者比较公认的替代的理论?

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

多元分散,控制风险,长期持有

只要在投资中遵循一些公认的基本原则,其实每个人的投资组合都会趋同,例如全世界各国的人都在持有标普500指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谁想挑你投资组合的毛病,都无从下手。

在我看来,投资的基本原则是:多元分散(就是买综合性的,有代表性的股指ETF,被动投资,例如买标普500指数),控制风险(控制最大损失的幅度),长期持有(投资资产长期不变现,就必须在投资之外储备一定的现金来应对生活中意外的支出)。

投资中有句话叫“不预测,只应对”,就是承认投资市场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在投资之前就计划好一个在未来,股市出现各种的走势都能应对,或者说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都可控的投资计划,也就是要构建一个,由多个价格涨跌相关性低的标的,组成的投资组合。

比如在应对汇率风险时,不预测汇率的走势,而是在投资之前就计划好不同货币资产的比例,使投资组合在未来汇率的任何走势下,都能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控制住未来的,未知风险所造成最大伤害的程度。如果能做到在坏运气时损失有限,剩下的就是待在市场中(持有投资标的)等待好运,好运来时,你持有的资产就会盈利。这有点“先为不可胜,后为可胜”的意思,当然很多控制风险的操作,本身就是以牺牲最大盈利可能性为代价的。

定期定额投资,或者分批买入,就是把买入成本变成多次买入价格的平均值,从而避免买在一个时间区间(例如一年内)的高点,也就控制了你的最坏买入价格的程度。

定投也有几种策略:定期定额,每月固定时间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定期不定额,股市估值高时(一般以市盈率判断)少买,估值低时多买,或者按价格衡量,每下跌5%,则增加买入之类的,有人测算过,不管用那种定投策略,最终收益相差不大,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看你投资那个标的物的走势,而股市的走势接近随机,所以我认为最简单的定期定额就可以。

现金的部分,其实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例如美元资产中,美元,短期美国国债ETF(SGOV,BIL,SHV),BOXX,美元货币基金,存款,可抵押出现金的保险单,都可以视为现金。人民币资产中,现金,货币基金,短债基金,随时可取的银行理财,低风险走势稳健的债券基金,都可以视为现金。总之,低风险高流动性的投资标的都可以视之为现金等价物。

对于以养老为目的的投资,随着我们逐渐丧失主动获取现金流的能力(也就是没工资了,或工资变少了,现金流不稳定了,没稳定工作了),要降低投资资产的风险,增加稳定性安全性,减少股票的比例,减少股票中高风险股票的比例,增加低风险股票(增加高分红,股价低波动,质量,规模的因子,增加必须消费品,公用事业等防御行行业),增加中短期债券,增加本币资产(如果你生活的国家本币购买力稳定的话)。从某一年开始,你可以每年把高风险资产的占比调低10%。

投资这事说简单也简单,简单的组合或策略,未必比复杂的就差,大部分专业人士也没跑赢各国的主流综合指数,经济学家,专业投资人赔钱的也很多。平稳的情绪,耐心,理性,有时比投资知识更重要。

如果你的投资让你感到不安,那你应该降低你的投资风险,比如把你的股票资产降低到你投资的10%,就算只买个国债,存个银行存款也可以,因为投资,因为钱而让你感到痛苦,就因小失大了,你的安全感,你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投资不会有任何风险,其实也是不妥的,完全没有风险,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收益,你应该和你可以负担的风险长期共存。

投资的底层道理其实反反复复也就是那几句话,这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反复说一些老调也会让人厌烦。

2025年6月16日星期一

指望别人没用,每个人都只能指望自己

不存在什么我看到一个人非常强大,我就会跑过去投靠,指望别人庇护我,以此获得安全感,从心理方面来说,我没这个需要。我对做别人大哥或小弟,都没什么兴趣,有些人需要用这种和强者连接,和强者融为一体的方法获得安全感,显然,我不是,多数人也都不是。


如果是为了钱,让我去做别人的大哥或小弟,我会努力去做,毕竟钱真的能给我提供安全感和衣食所需。如果别人用先让我少挣几万块钱,然后再给我几百块钱来显示权力,我不会大喊一声,牛逼,我可算找到依靠了。我会躲他远点,认为“这个傻逼疯了,他会伤害我”,我会感到恐惧,感到不安全。


心理素质不好的人,你要离他远点,以免被伤害,用网络上的话说就是“接近他,会让你变得不幸”,所以多数人都喜欢心理稳定的人,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不会出现无谓的恐惧和攻击。


有些人是他和别人相处就正常,和我相处就不正常,可见我为人处世也是有点问题。改变别人不可能,改变自己虽然也很困难,但总是会容易那么一点点。


在二十多年前,我在某物业工作,物业丢东西了,后来查到是一个保安偷的,物业项目部的几个头目还开了个会研究了一下如何处理,最后是把他开除了。我心想这事还需要开个会?不报警就不错了(当然我知道物业是不想惹到什么麻烦)。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保安知道为了他,物业还专门开了个会,为了验证这一传言,他还特意跑项目上来问了问,他都认为有点小题大做。

我没有什么证据,可我有一个判断,这个人偷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爱和安全感。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偷东西是一个试探,如果领导原谅了我,我就是被爱着的,我就是安全的。如果他留下来了,或他认为处罚很轻,过一段时间他还会继续干点坏事,比如说再偷点东西,如果物业又原谅了他,他就又一次验证了自己是被爱着的,是安全的,总之,他会永远去验证,永远去干坏事。这个寻爱的少年会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和安全,大概他会处处碰壁,一辈子也找不到他需要的爱和安全,也是挺惨的。


有一次我说“众生皆苦”,有些人就很不以为然,认为我在装逼。“众生皆苦”是一个佛教概念,我不懂佛教,我是从字面的意思来用这个词的,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很苦,而我,无力改变。现在的我,更多的是对苦难熟视无睹,不管是我的苦,还是别人的苦。